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网络为科幻创作注入新的创造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网络为科幻创作注入新的创造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8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雨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今年6月中国作协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指出,科幻创作依然火爆,年新增作品18万部,总量约210万部,多部作品获得银河奖、星云奖,网络科幻正在成为科幻文学的主流。科幻题材为何深受网络文学青睐,并在网文诸多类型中异军突起?网络科幻又为科幻文学注入怎样的活力?这是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

  互联网改变了科幻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形态

  从诞生之日起,科幻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就深受媒介影响,每次媒介变革都对科幻创作产生显著改变。在商业类报纸兴盛的时代,为适应普罗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报纸本身的连载属性,法国凡尔纳式的冒险科幻小说深受欢迎,它们故事简单,语言通俗,情节诱人,更多强调的是个体英雄和科技奇观。20世纪60年代,当电影、家用电视等视觉媒介成为大众主要娱乐方式时,为应对新型媒介在展现奇观方面的压力,科幻文学转而向内向深探索,形成了强调科技与人性反思的批判维度,力图表达复杂心理与人性深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科幻文学而言是一次关键的“认知扩容”,再次拓展了科幻文学的生命力。它不仅创造了赛博朋克、元宇宙等科幻子类型,形成了节奏更快、更碎片化,充满技术术语和流行文化拼贴的语言风格,也拓展了科幻文学自身的思想深度,人与自身、人与科技造物、人与生态的关系成为科幻文学普遍探讨的内容,反思和质疑科技的无序发展成为科幻文学的基本立场。在我国,早在1996年,星河的小说《决斗在网络》就以先锋姿态打开了网络题材科幻创作的大门,让数字世界第一次成为科幻叙事的核心场景。在这部今天看来颇有互联网考古学意味的小说中,虚拟网络造成的身份冲突、真实性消解、技术干预人性等经典主题已然浮现,直到今天仍是科幻文学常写常新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幻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形态,将其从小众、专门化的类型文学扩容至大众通行的文艺,从单一形态走向必然的跨媒介传播。过去科幻迷只能通过报刊专栏、线下沙龙交流想法,而网络论坛出现后,这里成了创意碰撞的“反应堆”,科幻作家与读者在线上互动,群策群力完善关键构思,也迅速培养出科幻文学爱好者的社群文化。在水木清华BBS科幻版、龙的天空等早期网络论坛上,中国科幻爱好者做了大量无偿工作,包括翻译欧美作品、二次创作经典科幻、讨论科幻与奇幻文学评价标准等,孵化了网络科幻文化的基本氛围。

  中国科幻的网络基因,在商业文学平台兴起后得到进一步延续。2000年以来,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平台就有融合两者特色的尝试。以起点中文网的早期科幻为例,发表于2003年的《小兵传奇》以星际战争为核心,既融入太空歌剧、超级电脑等传统科幻元素,也开创性地探索了“游戏升级”这种为后续网络文学常用的情节,网络科幻创作已初具形态。随着网络文学平台的类型化建设日渐完善,科幻成为网络文学的固有分类,如起点中文网将“科幻”与“玄幻”“都市”“历史”等并列为首页分类,晋江文学城亦以“未来幻想”“未来游戏悬疑”作为网站的基本类型。

  借助快速响应、网状传播的互联网特性,拥有特定读者群的网络科幻创作迅速积累热度,多数作品被改编为包括电影、剧集、游戏、漫画等多种媒介,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文化产品。受益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和科幻题材的想象力,科幻网文天然具有IP改编的强大潜力。据《中国科幻网文白皮书(2023—2024)》,20余部待播的科幻剧集中,超过一半改编自网络科幻小说。在网络时代,科幻文学不再是单一、静止的文本,而成为交互性、多媒介、动态化的文化链条。

  网络科幻文学的创新性在于它打破常规和易于融合

  与传统纸媒科幻依赖报刊连载、图书出版的“慢传播”相比,网络平台上的科幻文学更像一个创意试验场。作家摆脱了传统出版模式周期慢、成本高、人数少的限制,得以大胆尝试新创意、新写法。不少年轻作家利用网络平台积累写作经验,在读者即时的反馈中磨砺自己的写作节奏、叙事走向、人物塑造。2024年表现突出的网络科幻小说《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作者“有花在野”曾自述,自己并无成熟的写作经验,这部小说其实是她的首作,是读者超出想象的热烈讨论让她坚持写下去,她也是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物和故事大纲,没有读者就没有这部书。在网络文学的生态中,作者和读者不再是单向且被动的“给予—回馈”关系,而是双方在持续密集的互动中共同创作,读者强烈的反应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创作走向。可以说,网络文学平台提供了门槛极低、快速反应、受众广阔的创作环境,这对于强调创意与新意的科幻而言,无疑是有益的。

  更重要的是,网络科幻为传统科幻搭建了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长久以来,科幻被看作指向未来的文学,与现实关系疏远,或者至多是一种变形的想象。但近年来大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网络科幻文学有力证明,它也能成为映照当下的镜子。去年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以无线电技术这一专业设定推演出的“时光慢递”为故事发展和小说叙述的科技动力,2019年的高中男生白杨与2040年的“最后一个人类”19岁女孩半夏通过电波相连,共同改变现实、拯救未来世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生者与死者的通信,也是过去与未来的会面,两个拯救世界的年轻人,也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作品以本土化的科幻叙事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理念。另一部曾被改编为热播剧集的《开端》,则巧妙地利用“时间循环”,讲述的是大学生李诗情与游戏设计师肖鹤云通过反复试错阻止爆炸、拯救乘客,最后守住了正义与安宁。小说核心设定源于作者对现实公交车事故的共情,借循环机制深刻探讨了普通人面对困境和危机时的道德抉择。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科幻题材将内容的想象力不断延伸。在网络文学不断细分、类型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科幻更多作为风格与元素存在,反而形成了别具特色、值得深入讨论的文类融合。传统科幻门槛较高、类型相对固化,而当它与网络文学结合后,为适应网络文学快速阅读、出新多变的需要,科幻转化为灵活的元素、设定与风格,自然地渗透到各类网络文学作品中。网络科幻的创新性恰恰在于它打破常规和易于融合。比如,相比于《雪崩》《神经漫游者》等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经典科幻文学,网络科幻并不在意构建技术的合理性,也较少讨论技术的形而上思辨,而是着重设想这种尚未到来的世界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更契合当下读者的阅读心理。

  当下广为流行的“无限流”题材也是在科幻与网文融合中应运而生的。这一源自日本轻小说的概念,在中国网络科幻中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以虚拟现实游戏、元宇宙等技术为大致背景,数字世界将无限与现实生活趋同或融合,主角会不断地进入由电影、游戏、小说为底本的数字平行世界,在一个个“副本”中锻炼能力、不断成长,并最终返归现实世界,守住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其交互式的写作风格重塑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个体感受为“真”的才是“现实”,否则只是不断穿行的“副本”。此外,在商业化网络文学平台常规的都市、穿越、言情等细分类目中,均可以看到科幻作品的存在,这都充分展示了网络作家以科幻融汇古今中外的活泼创意,体现了他们对时代的热诚关切和对未来的深入思索。

  网络科幻文学的兴起并非偶然,也绝非昙花一现,它是科技时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实践,更是年轻人用想象创造未来的尝试。当更多年轻的创作者带着自觉的数字意识,把科幻的思想深度与网络文学的媒介感结合,中国网络科幻文学将涌现出独特的创造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8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