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航空新生态——评《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航空新生态——评《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标尺,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国家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以赋能产业创新与发展。游旭群教授的《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5年)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将心理学理论实践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为航空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航空工业素有“现代工业之花”的美誉,其发展既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也涉及国防安全与民生福祉。尽管航空技术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演进,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显著提升,但因人的失误导致的航空安全事故仍居高不下。这一现实凸显出航空安全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人机高效协同、如何使技术精准契合人的心理特征,已成为航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安全水平必须突破的关键环节。《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一书敏锐把握人工智能引发的范式变革,以心理学为切入点,系统回应了智能时代航空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该著提出以心理学为支撑的可信人工智能框架,强调在人工智能从专用向通用演进的过程中,心理学对人类认知机制、情感模式与行为规律的深入研究,能为构建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智能系统提供关键依据。这一跨学科视角不仅呼应了国家战略对多学科协同的前瞻性布局,也推动了理论层面的创新突破。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著作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航空活动中的辅助与增强功能,明确其定位在于赋能而非替代人类。例如,在飞行员选拔、训练与评估中,结合心理学测评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可构建更为科学的胜任力评价体系;在飞行决策、情景意识等认知任务中,对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理解也为系统功能设计提供了实证基础。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技术整合思路,有助于优化航空系统中的人机功能配置,提升系统整体效能。

  同时,该著还探讨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创新实践与潜在应用。例如,通过将行为观察、认知建模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为飞行员状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提供新的思路;对人为因素的系统研究,也有助于构建更适应未来智能化趋势的航空安全文化。这些探索为安全管理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防转变提供了支持,同时,这种创新也推动了航空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促进航空安全文化由被动式安全向主动式安全转型。最后,仍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该著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理性的审慎态度。它强调,在智能化进程中必须重视飞行员作为“安全链最后一道防线”的关键作用;心理学对人为因素的研究,为平衡自动化与人工控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飞行安全这一根本目标。这一平衡视角,体现了该著对技术伦理与现实需求的深度考量。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正处在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航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发。书中提出的人工智能与心理学协同路径,不仅适用于航空领域,对其他高风险行业亦具有借鉴价值。总体而言,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将随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日益凸显。其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既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又立足行业实际,必将在航空强国建设中发挥持续指导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的不断深化,航空安全领域有望迎来更多突破性创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8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