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秦刻石”传承保护研讨会认为:必须保证刻石的原地原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秦刻石”传承保护研讨会认为:必须保证刻石的原地原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作为现象级的学术事件,光明日报开展的“昆仑石刻”学术争鸣受到多方持续关注。11月16日至17日,青海果洛召开文物保护座谈会,就“秦刻石”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展开深度研讨。

  “今年6月以来,我十分关注‘秦刻石’,尤其想了解刻石所处的周边环境。经过实地勘查,我完全赞同专家组作出的最后结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坦言。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汤惠生教授在现场勘查中,使用60倍显微镜对刻痕进行勘测,他认为:“通过显微镜观测该刻石的石英颗粒微腐蚀程度,初步判断与青海天峻卢山岩画(距今约2300年)腐蚀程度相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再次近距离勘查“秦刻石”,他表示:“采药目的地落在扎陵湖以西的星宿海范围内,不但与《山海经》中的记载有所呼应,还与后世认定的河源区域吻合。刻石所在地是秦汉时期羌人在黄河上游区域迁徙和交往的常用通道。”

  未来“秦刻石”的保护研究工作如何开展?与会专家建议,保护措施必须保证刻石的原地原状,充分尊重和保留刻石的历史地貌与环境景观,杜绝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扰动。同时,还要对刻石所在的黄河源区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填补时空框架,复原古代族群、路网与文化面貌,从根本上支撑对刻石背景的理解,填补该区域从东周至西汉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巨大空白。

  当前,青海对“秦刻石”实行最严格的现场值守,不仅设置了防护围栏和电子监控系统,还派遣专人进行现场驻守,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信信号等条件限制,实现对刻石的24小时守护。

  “刻石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未来我们考虑在原址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复制展示、第二现场视频传输、VR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刻石价值,讲好青海文物故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1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