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焦豪(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新阶段,需要依托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服务业能级提升和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传统产业转型:以供需结构性改革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供需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转型。在供给侧重构要素配置,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在需求侧以智能化改造传统消费业态,同时创造全新消费需求,提振市场消费活力。

  第一,优化要素配置与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一方面,瞄准传统产业的供给侧瓶颈,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规模优势与产能优势,为实体经济创造新价值空间。我国传统产业具有超大规模优势,要强化企业间在数据、资本等要素上的联动与创新组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摆脱以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应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传统产业链中高耗能、高污染环节的绿色化改造,充分释放传统产业的产能优势。例如,以芯片、电池技术和轻量化材料等突破式技术创新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以低碳、节能和智能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有效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第二,以需求牵引提振消费市场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传统产能过剩风险凸显,因此在推进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刺激内需市场。一方面,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消费业态,创造新的增量价值。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实时感知、分析客户需求,同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另一方面,通过算法分析能力深度挖掘潜在市场,创造全新的消费需求。推动创新模式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基于“产品+场景+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新业态,不断满足顾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实体经济注入全新活力。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推动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实现突破性进展,相对具备较为明确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在建设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加速发展,以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以实体经济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反哺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保证安全,筑牢新兴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建设的安全根基。

  第一,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动能引擎,一方面,新兴产业往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推动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技术交叉渗透与价值共创共享,因地制宜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持续加强产业间、区域间的生态建设,加快新兴产业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扩散。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技术牵引作用。要加快场景培育建设,开放一批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迭代成熟,系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化落地。

  第二,强化产业安全体系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新兴产业中的部分核心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因此,在抢占技术高地、形成新产业优势的同时,也要保证新兴产业生态与应用场景建设的安全可控。针对产业集群建设,要加强低空经济、新材料、深海、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的国家安全能力,构建覆盖网络、平台、数据的多层次安全技术体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备份强化国家战略资源以及全链协同,确保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安全可靠。针对应用场景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与安全管理机制,构建适应新业态新领域场景开放的标准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可靠的安全底座。

  未来产业布局:市场与制度协同赋能实体经济未来发展

  未来产业是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现阶段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明确。要发挥技术与市场的双向赋能作用,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为具体产业形态。构建以可持续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供给,支撑未来产业持续开展研发创新,为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锚定方向,培育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构建技术与市场双向赋能体系,明确实体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以及区域资源优势,发挥技术与市场的双向赋能作用,一方面依托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搭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开展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始创新,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前沿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主动提出技术需求和场景方案,构建企业主导的场景牵引型技术创新模式,实现科技价值的实体转化,系统解决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共性难题。

  第二,加强以可持续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供给,为实体经济培育全新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具有高风险性、战略引领性和颠覆性,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培育未来产业初期市场,重点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实施应用补偿和采购支持机制,提升未来产业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发挥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在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设计目标导向的价值共创共享机制,降低社会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优化未来产业基金的投资理念和回购制度设计,为未来产业成长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进而为实体经济注入创新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能级提升: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生态

  随着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以及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我国产业结构正加快向跨界融合转变。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产业间的边界,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协同。服务业能级的提升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要素循环和培育产业生态的关键支点。要通过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协同生态,形成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注入持久动能。

  第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增效体系。一方面,培育高端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聚焦研发设计、工业软件、检验检测认证等关键环节,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伙伴关系,通过嵌入式服务、联合创新等模式,将专业服务深度融入制造业价值链,为制造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售后的系统支撑。另一方面,发展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服务,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网络。建设智慧供应链平台,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生产、流通和服务多环节协同优化,提升产业链响应速度与风险韧性,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共生。

  第二,驱动服务业态创新,培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共生的新模式。一方面,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从单一产品供给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依托产品优势,发展设备租赁和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生产、使用与服务的动态联动。另一方面,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支撑的制造业跨界融合产业协同生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产能共享与创新资源对接平台,促进分散的制造资源、研发能力与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生态协同机制。带动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平台实现资源要素协同与智能生产升级,形成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动能,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第三,强化服务标准与质量体系建设,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保障协同服务质量与安全。制定覆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与认证机制。推动服务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与可溯源水平,为制造业提供可持续、可信赖的服务支撑。另一方面,培育服务品牌与信用体系,构建互信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优质服务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信用评价与信息公示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与数据安全保护机制,营造公平竞争、互利共创的市场环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互信基础上实现深度协同与价值共创。

  部署新型基础设施:构筑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融合传统基础设施升级与新兴技术应用,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动能源供给方式和生产体系绿色转型,为实体经济积蓄持久的发展活力,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演进,构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

  第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实体经济数字底座。加强互联网与信息通信网络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通设备、系统与平台间的数据通道,形成高速、安全、低延时的网络支撑,实现设备互联、系统协同与远程操控。构建全域算力网络,推进“东数西算”等国家级算力工程,完善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与算法模型调度体系,提升算力资源的跨区域协调与智能分配能力,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底层支撑。

  第二,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一方面,推进智能电网与储能系统建设,构建多能互补、灵活调度的智能能源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与能效管理水平,为制造业绿色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另一方面,打造绿色云计算中心,推广可再生能源供电模式与低碳产业园区,实现基础设施运行的能耗最小化与碳排放可视化。

  第三,强化战略统筹与规则引领,抢占新型基础设施治理制高点。一方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会资本协同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确保新型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营与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强化统筹协调与标准规范,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效率。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运营规范,推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