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闫寒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驱动深刻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生产生活方式,更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AI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核心命题,亟待被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系统性反思与重构。一场波澜壮阔的“学习革命”已悄然开启。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当“学习革命”已然来临,教师培训绝不能成为变革中的“短板”。教师培训必须勇于自我革命,率先拥抱变化,成为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策源地和扩散端。
时代之变:育人模式转型的迫切呼唤
AI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正在解构传统的教育生态。教师不再是垄断知识的权威,海量信息触手可及,甚至在某些领域,AI的分析与生成能力已超越人类专家。这意味着,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答案的给予者,转型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思维发展的催化者和情感价值的守护者。
角色转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教育理念提出了全新要求。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启了教学创新的局部探索,但若仅停留在AI技术使用的浅表层面,而未实现教育理念、模式与评价的系统性重构,则依然难以应对新时代对人才培育的深层需求。
范式重构:让教师培训成为学习革命的“第一现场”
教师培训的变革,并非仅仅是内容上增加几门关于AI应用的课程,而是需要进行一场全方位的“范式重构”,使其自身成为“学习革命”的示范区和试验田。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能力提升需求。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师培训必须率先垂范,运用参与式培训、项目化学习、工作坊学习、协同教研,特别是AI赋能的人机协同模式,让教师在“做中学”“用中悟”,真切感受技术赋能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学习迁移的“示范”必要性。教育变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功的实践案例和可操作的范式。教师培训,正是生成、展示和验证这些新范式的最佳场域。当参训教师亲历了一场以学习者为中心、技术无缝融合、注重过程评价的高质量培训后,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个鲜活、可复制的“教学原型”。这个“原型”能够极大降低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实施变革的认知负荷和试错成本。因此,培训者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如何利用技术工具促进互动、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估等,所有这些细节本身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教学法”示范。
第三,应对AI风险的“安全试验场”价值。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其风险亦不容忽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信息茧房、思维惰化、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人际关系疏离等。让尚不熟悉AI特性的教师直接将其应用于未成年人教育,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和风险识别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AI应用以及对AI伦理、数据安全、人机协同边界等议题的讨论和辨析,将会鼓励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识别和反思潜在问题。教师培训可以作为一个“压力测试”环境、在相对可控的条件下,探索AI与教育融合的最佳实践,规避可能的风险,形成审慎、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共识与规范。
路径探索:AI时代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维度
AI时代的教师培训,重在围绕“人”的成长,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新生态。
让“人机共教”成为教师培训的标配。随着AI技术日益成熟,知识传递类任务可以更多地交由AI承担。在此背景下,培训者的角色正逐步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向“学习的设计者与思维的引导者”。面授培训可着力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结构:AI负责精准传递知识、提供即时反馈、生成多样化学习资源;而培训者则更多地聚焦于激发深度思考、组织协作探究、促进经验融合与实践转化。这种“人机共教”的模式,不仅可提升培训的效率和深度,也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直观学习如何将AI有机融入教学,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元模型。
让“智能导师”成就个性化的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与个体差异性。未来的教师培训可以引入教育智能体技术,围绕不同主题为教师构建专属的“智能导师”。这些“智能导师”能够基于教师的具体学科、学段与发展阶段,提供从教学设计生成、策略优化到反思辅助的个性化指导。通过模拟专家思维、提供动态示范与实时反馈,“智能导师”可作为教师专业实践的“伴随式脚手架”,有效降低创新实践的门槛,助力实现从“规模化培训”到“个性化成长”的范式转型。
以“真实测评”为突破创新素养测评。素养导向的教师培训,有必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真实性测评”体系。借助AI的上下文理解与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对教师的问题解决过程、资源整合策略、技术应用水平及成果创新性等进行多维度、过程性的数据采集与评估。这种评估不仅能更客观、立体地反映教师的实践素养,也可通过即时诊断与优化建议,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助力。
以“深度反思”为要素实现应用闭环。技术的融入若缺乏理性审视,容易流于表面,甚至带来潜在风险。因此,教师培训有必要将“深度反思”作为关键环节,构建技术应用的伦理与价值闭环。培训中可以设置常态化的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围绕AI工具的教育效能、数据安全、算法公平以及人机协同的合理边界等议题,展开批判性讨论与证据分析。通过营造这类专业对话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保持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判断力。这种持续的批判性思考习惯,将促使教师在回到自己的课堂时,能够更加自觉、审慎地选择和使用技术工具,将培训中的伦理认知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理性行为,从而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构建更加负责任、更有教育意义的AI应用模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