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技术为桥,让家校沟通“有温度有效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技术为桥,让家校沟通“有温度有效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技术为桥,让家校沟通“有温度有效度”

讲述人:上海市七宝明强小学校长 唐红

  翻开年轻班主任的工作手册,上面总是记录着相似的疑问:为什么看似专业的建议总难以满足家长的真实需求?为什么每次沟通都像隔靴搔痒,既触不到痛点,也解不开困惑?

  与此相对的,是放学接孩子时徘徊犹豫的家长。他们内心积攒着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见了老师,却不知从何问起。

  这种双向困境,构成了家校沟通的无形屏障:教师单向输出,家长被动接收。在缺乏温度与互动的循环里,教育的合力难以凝聚……

  转机出现在我们遇见“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后。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启动了“种子教师”培养计划,由十位班主任作为先行者,在这个智能“练习场”中反复模拟各种沟通场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经过系统训练,这批“种子教师”完成了从“知道”到“会用”的跨越。理论在模拟实践中落地生根,沟通的温度开始悄然上升。

  随后,我们把“知心慧语”纳入班主任全员培训必修内容。“种子教师”变身“带练讲师”,带着自己亲身验证过的案例与方法,通过一场场生动的操作演示、一次次直面真实困境的深度研讨,去点燃全体班主任的应用热情。“积极倾听”不再是口号,而化为“请说说当时的情况”这样的真诚追问;“共情回应”落地为“孩子没考好,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的充分理解;“正面激励”则体现在“您注意到他最近主动整理书包的小进步了吗”的关心褒扬……家校沟通从表面的信息传递,逐渐走向深度的情感交互与问题解决,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的转变。

  我们将学习的边界从校园延伸至家庭。“种子教师”与优秀班主任组建家长带练营,招募对智能陪练有兴趣、对亲子沟通有需求的家长开展线上线下带练活动。家长们在和智能陪练系统中的AI娃“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亲子沟通能力。

  带练营里,悄然孕育着令人动容的转变:曾习惯命令式沟通的父亲,学会了用“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开启平等对话;总忍不住替孩子做决定的母亲,开始尝试说“妈妈相信你的选择,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面对孩子的沉默退缩,家长学会了用“看起来你有点不开心,愿意和我聊聊吗”代替追问和指责。这些看似细微的表达转变,背后是沟通理念的觉醒与亲子关系的悄然升温。

  技术赋能,为理解铺设桥梁。这场探索让我们找回了沟通中最本真的东西——温度。班主任们发现,家校沟通不再是沉重的任务,而是一次次温暖的联结,他们能够读懂家长未言明的担忧,给予最真切的指导;家长们则跳出了“当局者迷”的困局,更能接住孩子的情绪,也能更科学地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