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考招录,如何既“减焦虑”又“保公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考招录,如何既“减焦虑”又“保公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指标到校、均衡派位

中考招录,如何既“减焦虑”又“保公平”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8月初,安徽界首市教育局一间会议室里,一场有关中考的“派位摇号”在公证监督下有序进行。随着电脑操作员将派位数据按“ABBA”均衡派位,已被界首一中、界首中学联合招生录取的2640名考生(不含特长生)得以派位到两所中学。

  作为确保薄弱校学生机会公平,为“掐尖热”“择校热”降温,缓解升学焦虑的举措,各地中考招生中的指标到校、均衡派位做法,引发家长、学生广泛关注。

  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起,中央及教育部文件多次提及提高“指标到校”比例,落实均衡招生。今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指标到校”政策施行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会不会产生新的失衡?如何进一步优化实施范围、招录条件、升学评价,助力“育分”切实转向“育人”?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考招录,如何既“减焦虑”又“保公平”

  中考前夕,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三年级师生在课间进行掰手腕比赛。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竞争缩小到校内,为“择校热”降温

  湖南中学生杜岸霖,在初三备考阶段一度成绩波动明显,幸而以指标生身份提前锁定“入场券”,进入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就读。今天,重新找回状态的他已进入学校卓越班学习。回忆当初,他感慨:“指标生志愿就像给中考买了份‘保险’,这种进退自如的选择,让我在最后冲刺阶段心态格外稳定。”

  同样因为指标生政策受益的,还有杜岸霖的学弟学妹们。今年4月,长沙市教育局公布“2025年长沙市城区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分配方案”,该市每所初中学校原则上分配三类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指标生计划。据统计,长沙城区指标生计划共有11763个,较去年多了1993个,增长约20.4%。

  在青海海东,将优质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辖区所有初中校、按分配到初中校招生名额进行招录的考生,被称为“均衡生”。据介绍,海东市第一中学已于2021年开始实行均衡生(原指标生)招生计划,均衡生比例为该校招生计划的50%,计划按初中学校毕业年级报名人数进行分配。不同于统招生,均衡生仅限在报考地同一初中学校实际就读满三年,且初中学籍一直在该校的本地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填报。

  “落实均衡生招生政策,目的是让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和城镇薄弱初中的学生有享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报考同一普通高中统招生的所有考生执行同一录取分数线,而报考同一优质普通高中的均衡生,不同的初中学校执行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所以均衡生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所长张家勇向记者表示,单独划列校额到校(指标生、均衡生)政策是中考中招改革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拓宽薄弱学校在读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通道。

  “政策发力点是高中招生,实际落脚点是‘小升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申继亮分析,家长和学生选择“家门口”实行指标到校的初中,只要在校内排名靠前就有机会以指标生身份进入重点高中,这一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小升初”择校冲动,也有助于薄弱初中校吸引部分优秀学生,使初中校生源趋于均衡,优化教育生态。

中考招录,如何既“减焦虑”又“保公平”

  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考点,中考结束后,考生走出考场和家长合影。卢启建摄/光明图片

  设定分数“底线”,兼顾机会公平和培养质量

  尽管此项政策尽力做到兼顾所有考生利益,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施过程中,一些家长也有疑虑:由于指标生分配了五成以上名额,优秀高中统招指标相应缩减,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一些薄弱校是否会因此“躺平”,弱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动力?

  “政策执行之初,一些地区就发现,部分指标生学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不利于统筹学生需求组织教学,需要进一步优化措施,实现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平衡。”申继亮表示。

  张家勇观察,部分地区划定了优质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才具备报名资格;有的地区对校额到校的比例作出了优化调整,不追求过高比例;有的地区将优质初中学校也纳入校额到校生源校,让部分“牛校普娃”也能够参加校额到校的竞争。

  如吉林省吉林市规定,“指标生”实行初中校内排序,在所报考高中学校的统招生录取分数线下,依据第一志愿,最多降50分,按成绩择优录取,额满为止;名额由市、县(市)教育局根据各初中学校中考报名人数和省级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确定,在适当向农村初中和城市非热点初中学校倾斜的同时,保证每所初中学校都能分配到相应名额。北京市2025年中考招生政策也规定,指标分配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其中,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43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长沙市设立“指标生最低控制线”,在中考成绩公布后发布,即使填了指标生志愿,但分数没上最低控制线的不能录取。山东潍坊在严格落实不低于60%指标生到校同时,强化“县中县招”,全市划分为9个招生片区,不得跨区域招生。

  张家勇分析,从长期趋势来看,“校额到校”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政策,当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最终实现、与之相应的中考中招改革及时跟进以后,这项政策终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在现阶段,指标生比例并非越多越好,必须综合考虑优质普通高中的入选资格、薄弱初中学校的限定、校额到校的比例、校额到校生源资格等多重因素,确保优质普通高中不被稀释、薄弱初中学校质量提升、校额到校学生不会受到伤害。”

  “对指标到校政策的讨论,其实是围绕‘补偿’与‘选优’两种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王世岳认为,“应制度性地给予‘指标生’更多关注,让他们在上高中后得到更多支持和帮助,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还应营造与教育公平价值相一致的激励环境,与教师轮岗等旨在达成教育机会补偿的政策共同实施。”

  优化评价,实现综合化、个性化、多样化招考

  此前,上海、成都发文试点“十二年贯通长学制”,部分家长认为这是淡化中考的政策信号。两地教育行政部门迅速澄清,强调此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及学生占比不高,不会影响当地中考中招全局。

  “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高中教育是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后发展路径开始分化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高中教育导向是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这就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要求,上海和成都的改革是良好开端。”张家勇认为,当下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经很高,但将学生匹配到适合的高中校仍然需要考试评价作为依据,“高中招考改革首先要朝着综合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不再唯笔试、唯分数、唯统考,而是开辟更多升学通道,将每一位学生匹配到适合的高中,实现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当每一个孩子发展路径不再趋同,也就不存在同质化竞争,升学焦虑自然消解,‘育人’终将取代‘育分’。”

  “缓解升学焦虑,近期看除了落实指标生等政策,还要有针对性地扩容学位,解决‘有学上’问题。从长远看,要打破高中校发展‘同质化’格局,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申继亮表示,“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的同时,高中校需要形成并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选修课作用,按照‘因能分层、因趣分类’理念,丰富课程供给,可以一校一特色,也可一校多特色,让‘选高中’不再是‘拼录取线’,而是‘拼特色’,各取所需。”

  申继亮还表示,除了“指标到校”,高中招生在试题命制、招录标准方面还有很多可为之处:“中考命题应着重考查学生共同基础,命题不应强调难度,避免过大区分度,注重考查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而非背记知识点。目前许多学生从小学就有‘成长档案袋’,可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招录中的运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尝试破解综合素质评价主观化或可能失实等问题。总之,未来高中招生将告别分数和考生的单一匹配,成为依据学生自身兴趣、特长、潜能、发展规划的‘双向选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