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考改革的政策取向、实践探索与未来走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考改革的政策取向、实践探索与未来走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志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新一轮中考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一个年头。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部署,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以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通过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等举措,逐步形成全面考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在破解招生录取唯分数、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考改革的政策取向

  中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关系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考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健全了中考改革制度体系。

  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改革考试科目、形式和内容

  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

  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

  规范考试招生管理和学校招生行为

  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实施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杜绝违规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中考改革的实践探索

  考试科目和命题改革扎实推进

  各地积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除按国家规定将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与健康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自主确定其他录取计分科目。在命题方面取消中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促进教、考有效衔接,切实减轻学生应试备考负担。探索通过相近科目合卷考试、道德与法治科目开卷考试等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验教学考核,将物理等实验操作纳入中考总分,等等。

  录取模式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积极落实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山西阳泉、浙江嘉兴、安徽铜陵、湖北宜昌等地将综合素质评价20分纳入中考总分,山东潍坊、湖南长沙等地把评价结果以“等级赋分”方式计入中考成绩。一些地方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总成绩中的占比,将体育与健康科目过程性考核纳入体育中考成绩。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到校改革全面推开,山西晋中市、湖南浏阳市坚持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至各初中。山东威海、云南会泽探索划片招生,促进了高中之间生源均衡配置,引导区域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北京东城和西城部分学校实行登记注册入学,河南新郑采取均衡派位招生,甘肃定西探索综合高中注册入学,等等。

  考试招生管理改革成果丰硕

  2021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启动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改革,持续压减跨区域招生比例,中考招生秩序得到显著改善,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稳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比例,各地指标到校招生比例均达到50%以上的要求,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缓解了初中“择校热”。同时,特殊类型招生渠道逐步规范,坚持统一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开放性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允许开展体育、艺术和小语种等特殊类型招生,招生可以扩大到地市范围,为特殊类型学生提供多元升学通道,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

  中考改革的未来走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各地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化中考改革作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构建有利于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考试招生制度,双向赋能初中和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坚持促进公平。考试招生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必须守住公平底线,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成长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严格招生管理,守住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底线,形成既有利于维护招生公平,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良好教育生态。

  强化育人导向。考试招生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总结和推广浙江嘉兴、山东潍坊、山西晋中等地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招生重要依据的经验,逐步改变招生“唯分数”现状。支持科学教育等特色高中招生借鉴发达国家做法,通过多重标准、多种工具、静动态结合、多主体参与、长周期观察等方式鉴别资优学生。

  淡化升学竞争。稳步提升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招生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实现优质高中招生计划100%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充足、整体均衡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招生录取多元化改革,探索开展划片招生、均衡派位、登记入学等方式,逐步改变招生“分分计较”的现状。

  缓解教育焦虑。目前,英、法、德等国都是采取综合试卷考查方式,中考科目一般是3~5科。各地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坚持全面考查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录取计分科目和分值,鼓励探索通过相近科目合卷或个别科目开卷方式,提升命题质量,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刷题”,进一步减少考试次数、考查容量,降低考试难度,切实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