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孙生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立冬时节,金柚飘香。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的南福金柚种植基地里,果实挂满枝头,丰收景象怡人。作为集生产示范、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其年产值达5700万元,成为当地富农增收的重要依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而且还可以持续激活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关键所在。
从梅州的金柚、高州的荔枝,到柞水的木耳、云州的黄花,这些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字招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我国幅员辽阔,从南海礁屿到北国山麓,从东方沃野到西部高原,各地都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资源,蕴含着潜在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过程中,应立足独有资源和环境,探索自身潜在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产品打造上找准“特”的定位,把乡村各种特色资源转变为可以为乡村带来持续价值增值的资产。
当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能只停留在对当地独有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上,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深入市场、对接市场,精准分析市场需求,生产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这表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目的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方式,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决定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过程中,要重点发展那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乡村特色产业,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实现就近就业、就地致富。在实践中,一定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应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此外,还应注意资本下乡可能侵占农民利益的问题。应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等现象发生,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基本权利放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首位。
目前,各地积极探索和开发乡村潜在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激活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但也存在“内卷式”竞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特色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打造品牌聚合力,还影响了其发展成果的可持续性。
因此,一方面,要整合乡村特色资源,消减对乡村特色资源利用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要突破单一村庄的发展局限,形成片区化、组团式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抱团发展”优势,以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的若干村为基本单元,对片区内土地、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和优化配置。通过“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发展模式,将“一村之变”逐步发展为“一域之变”,不断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