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马浚锋、罗志敏(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高校已汇聚了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对人才创新能力、实际贡献和发展潜力的客观、精准、公正衡量,才能进一步激发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多所高校针对人才评价改革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相关经验。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下,高校人才评价中仍存“堵点”与“盲区”。在评价导向上,“五唯”痼疾导致一些高校教师还在追求“帽子”与称号,热衷“纸面创新”而非“实质贡献”,难以潜心开展周期长、风险高的原创性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在评价标准上,不同类型、学科和岗位人才共用一套量化指标,未能体现学科差异,人才队伍也难以实现分类发展、人岗相适、各展其才。在评价主体方面,同行评议有时会受到非学术因素干扰,能够反映创新需求的产业界等外部主体缺乏有效参与,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动与经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此外,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的关联度过高,易使人才队伍倾向于功利选择和短期目标,也可能助长浮躁学风。
因此,必须从科研价值观转变和创新生态重塑的高度,突出顶层设计与系统协同,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推动人才评价更加注重实际社会贡献、倡导团队协同成长、关注长期价值,积极构建鼓励“坐冷板凳、出硬成果、破真难题”的健康创新生态,全面激发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要构建多维分类的评价机制,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方案,以精准适配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要求,推动评价标准走向人性化与差异化。具体而言,可依据学科特点、岗位属性和研究方向进行精准分类,全面推广“小同行评议”: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其代表性成果与学术贡献,突出原创性、前沿性和长期价值,建立“人才成长档案”、评审专家责任与信誉制度,实现评审专家对人才发展的长期追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侧重考察其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的成效,以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为评价标准,实行等效评价与代表作制度,将决策咨询研究报告、优秀网络文章、建言献策成果等与学术论文、专著视为同等重要的成果。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可探索以技术转化、破解“卡脖子”难题等为核心的“产业—高校—社会”联合评价模式,引入动态贡献追踪机制,将技术成果落地后的市场表现、产业带动效应等中长期指标作为重要评价依据。教学型人才应突出教学成果、课程建设与育人成效,及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创新。
要建立长周期、高容错和团队导向的评价机制,为高校人才队伍开展深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应立足科研与人才成长规律,系统优化评价周期,采用中长期相结合的弹性考核方式。对从事前沿探索和长周期研究的人才及团队,可试点10~15年的评价周期,并配套容错免责条款;对于承接重大攻关项目者,推行阶段性成果与“里程碑式”贡献评价制度,重点评估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和阶段性进展的价值。同时,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协同攻关过程中探索团队整体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团队集体攻关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与贡献,既要强化对团队带头人的战略谋划、组织协调和团队建设能力的整体性评价,又要注重人才的团队贡献,认可团队中每位成员在协同创新中的实际贡献。当人才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时,核心成员可共享荣誉和奖励,如在岗位晋升、绩效分配中实行“成果共享、荣誉连带”制度,要求人才在申报职称、奖项或项目时,除了提交个人代表性成果,还提供由团队负责人或成员共同签字的团队贡献说明,从而倡导合作文化,避免虚假挂名等“搭便车”行为,进而提升高校人才队伍整体攻关能力。
要健全多方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创新价值,强化“评—用—激励”三位一体的闭环发展功能。评价体系不应局限于人才甄别、筛选和奖惩,更应促进人才队伍成长和能力提升。高校需立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的评价方案,通过评价结果分级反馈与指导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明确优势、发现不足,并相应配套提供针对性培训、研修和资源支持,促进其专业持续成长。同时,在评审环节引入产业合作伙伴、跨机构专家等外部评价主体,侧重评估人才在合作攻关、技术对接及团队协同中的表现和影响力,推动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薪酬待遇、资源分配及招生指标等实质性激励措施紧密挂钩,真正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现“干得好的评得好,评得好的用得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