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杏坛覃思】
作者:胡庆亮(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日益成为关注重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对统筹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提出了明确指引,也为教育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
全面把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全面把握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是正确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构建未来教育图景的基础和前提。
格物之理与为人之道统一。科技的内核是求真,格物之理就是从科技视角探究客观世界的运行法则与内在机理,追寻工具理性与客观真实,旨在揭示事物本质、把握运行规律。人文的内核是求善,为人之道就是从人文视角审视人伦日常与社会构成的存在依据、意义结构,追寻价值理性与关系和谐,旨在思考生命意义、确立价值根基。统一解决的是本体论问题,即“科技与人文是什么”。它表明,二者是人类认识宇宙与践行人道的两个基本维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版图与思维理路。
致知之力与明德之向并举。科技作为驱动文明的动力来源,彰显了客观效能的强大力量,为改造世界提供了能力基础;人文作为引领发展的价值坐标,代表了主体自觉的基本要求,为改造世界确立了行为规范。并举解决的是方法论问题,即“科技与人文如何作用”。它表明,力量需要方向牵引,方向需要力量支撑。缺乏方向的力量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坠入深渊;缺乏力量的方向往往流于空谈,容易陷入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萎缩的困境。
创新之帆与定力之锚共济。科技创新是驱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风帆,代表着开拓与进取。人文定力是维系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稳定的铁锚,代表着守正与恒常。共济解决的是目的论问题,即“科技与人文指向何处”。它表明,二者相互助力,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科技推动,人文可能墨守成规,社会发展可能停滞不前;如果没有人文引领,科技可能盲目跃进,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正确轨道。
准确分析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现实
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应然关联、实然疏离,构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张力。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亟待精准诊断并合理归因。
学科精细化带来的体系壁垒。就历史而言,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展现出空前的物质改造力,促使知识生产走向专业化,科技与人文自此出现分道而行的倾向。二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科技强调通过实验验证和数理模型揭示客观规律,追求可重复、可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则依赖逻辑推理、文本阐释与批判性思维探索价值意义,关注独特性的体验与表达。从现实来看,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从基础教育的主副科划分,到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再到高等教育的专业藩篱,科技与人文在知识体系上彼此孤立,加之缺乏深度交流机制,导致跨学科思维难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用主义倾向引发的认知偏差。受技术迭代驱动,当前科技教育强调编码能力与算法优化,疏于对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考量。一些理工科学生虽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但缺乏人文思维赋予的广阔视野,难以把握科技发展的宏大意义和深层影响。同时,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人文学科的回应相对迟缓,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分量不足,导致学科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
价值分野导致的共识困境。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使得技术语言难以转化为价值命题,伦理关切也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在公共场域,关于人工智能治理、基因编辑等重大科技议题的讨论,常常陷入技术实现与价值规范自说自话的僵局:科技专家聚焦于如何实现,而人文学者更加关注为何应该。
科学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路径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课堂,同时汇聚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一个协同、开放、互促、共进的教育体系。
明确主体定位,强化联动支撑。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专项经费、评价导向等举措为跨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实践基地,要通过共建实验室、提供实习岗位、发布实践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强化科技思维与人文素养。媒体既要报道前沿创新科技,更要深入解读其人文内涵与社会价值。各类社会组织则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建孵化平台、评选创新案例等,为跨学科探索提供关键性的早期支持。
搭建融通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要建立融合教育数字资源库,对优质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智能标注与开放共享,打造支持跨学科探究的线上平台。要构筑校园跨界创新实践空间,为项目式学习、团队协作提供沉浸式环境。要打造区域融合教育创新区,开展跨界交流、公共对话、社区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自然融合。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要重构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科技伦理、工程哲学等人文要素融入理工课程,将数字素养、科学思维等科技要素纳入人文课程,形成知识融通的课程闭环。要建设融合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展联合备课与协同授课,提升现有教师融合素养;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育力度,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又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师资力量。要优化评价机制,突出在教师教学评价中跨学科教学成果的权重,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关注其在项目学习中展现出的科技人文综合素养,形成以融合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