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靳晓燕
初冬时节,如沉雷般的鼓点唤醒了贵州省安顺市旧州古镇的清晨。在一处古宅前的空地上,表演者们额顶色彩鲜艳的木雕“脸子”,面罩青纱,背插靠旗,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在时而激越、时而凝重的鼓点与铜锣声中,循着古朴的步法腾挪跳跃,一场热闹的安顺地戏开演了。
锣鼓声暂歇,年过花甲的地戏演员詹学彦一把撩起汗湿的面罩,向身边的游客解说道:“这锣鼓声里,唱的是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杨家将血战金沙滩的故事。屯堡人六百年来传承地戏守着‘魂’。”
“啥是屯堡?”人群中传来提问。詹师傅用袖口抹了把汗,指着周边层层叠叠的石板房娓娓道来:“屯堡,起初是明朝‘调北征南’留下的卫所。我们祖辈从江淮一带随军来到黔中,战时操戈,和平年代就垒石为堡、垦荒种田,军傩之戏也从此跟着在贵州扎了根。”
走进屯堡,仿佛翻开一本写满六百年岁月沧桑的“无声史书”。明清建筑临街而立,垂花门楼雕刻精美。“屯堡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活态性和完整性。”旧州镇副镇长吴小珮表示:“古镇改造时,除了朽坏难留的部分,老墙、石板路、街巷格局,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
近年来,安顺市重点对现存的100多个屯堡村寨、23个中国传统村落实施分类施策、精准保护,同时注重保护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以及与之相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区文化氛围,努力留住文化“原生境”。
从独特的语言腔调到蓝袍大袖的凤阳汉装,从醇厚的大碗茶到“抬汪公”的节庆仪式……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安顺市充分利用屯堡村落、地戏、服饰等富有吸引力的文旅资源,推动文旅持续“出圈”。仅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屯堡景区就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900万元。
旅游的火热,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归来。“每次回家,都能感觉到游客多了。”2023年,95后谢登红回到家乡旧州古镇发展。她指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地戏脸谱钥匙扣、屯堡纹样冰箱贴等小物件说:“我们文创产品的定位,是让游客把屯堡文化‘带回家’。”
选择扎根屯堡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就是其中一位。“当初为难得很!守着老手艺,怕养活不了家。出去打工,又怕这木雕技艺断了根。”在镇政府支持下,他将工作室从深巷搬至繁华的老街,升级成文化体验馆。他走进学校开展手工艺教学和屯堡文化宣传时,不忘告诉娃娃们:“老传统不是摆在柜子里的古董,我们得守正创新,让它‘活’在当下。”
走出村寨的屯堡文化,更具吸引力。11月初,在安顺古城举办的市集活动上,民俗巡游、非遗展演、文创展销一场接一场,为市民游客带来一站式的沉浸体验,引得他们啧啧称赞。
“我们将传承场所从村寨祠堂拓展到城市街区、现代景区,推动地戏、花灯走向省外、走向国际,让屯堡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资源管理科副科长潘春菊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