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活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活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何苗(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系统梳理、进一步激活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是一项重大课题。

  文化基因激活是着眼于赓续历史文脉、赋能当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化基因激活是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始终相辅相成,彼此赋能。应系统梳理并活化蕴藏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内核与创新基因,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具有新质生产力特性的文化成果。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科技赋能+文化赋能”为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价值阐释与创意表达插上翅膀,开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共生的新路径。

  文化基因激活是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有力之举。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舞剧《红楼梦》等作品持续走红,受到年轻观众喜爱。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解码工程,通过深度解码,引导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与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以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基因激活是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杠杆。随着旅游形态从观光休闲向深度体验演进,文化的内涵性、体验性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应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基因的解码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展馆陈列、景区讲解与实景演艺,让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化符号转化为重体验、强互动的旅游产品,使“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文化基因激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规律、精准施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成果共享。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文化基因激活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能否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能否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能否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因此,必须始终从人民的视角思考如何转化利用,努力塑造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让激活的文化基因飞入百姓家,成为滋养社会、润泽人心的宝贵财富。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推动古今相融。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文化基因激活的核心。守正,是要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与精神内核;创新,则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表现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和感召力。无论是古籍的数字化重生,还是传统曲牌的现代化演绎,其本质都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发展。

  坚持研究与阐释并重,实现深度解码。激活的前提是准确认知。必须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既要观其原貌,还原文化基因的历史本真,也要看其全貌,把握其发展的整体脉络,更要绘就新貌,挖掘其与当代社会共鸣的崭新内涵,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着眼未来,应持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守正创新,笃行不怠,让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基因焕发更加绚烂的时代光彩,释放强大文化动能,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5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