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升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升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吴迪(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呈现高速扩张态势,从小众爱好迈向大众选择,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如何既保障公众探索自然的热情,又坚守安全发展的底线,成为户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发展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参与户外运动时,部分参与者对风险的严峻性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物资准备,对天气、地形、补给及下撤路线缺乏基本认知。与此同时,户外运动治理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高风险区域尚未形成稳定的“风险分级—准入管理—应急救援”闭环,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渠道不畅,多部门协同救援能力不足。在户外运动进入高参与度、高关注度的新阶段,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同步升级,需要个人、政府、行业等多方主体凝聚合力。

  个人层面主动夯实安全根基,争做理性户外的践行者。个体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充分的出行准备是享受户外乐趣的前提。首先,在开始活动前,应通过正规机构、专家或指南积累知识,掌握导航、野外避险、简易救护等技能,提前掌握高原反应、失温等状况的应对方法,掌握目标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等,让专业知识成为保障安全的“护身符”。其次,根据出行需求配备专业装备,除基础装备外,在高海拔地区还需配备防水、防风、保暖的特殊装备,以应对突发天气变化。再次,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专业机构和领队,不参与“临时拼团”,出发前将行程安排、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告知家人。

  属地政府与景区积极前移服务关口,打造安全可靠的户外环境。完善风险监测与分级预警,建立精细化、多渠道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将气象、地质、交通等多源信息纳入统一监测平台。对景区重点线路实行日常监测,根据积雪、风速、能见度、温度等指标,形成可视化风险等级。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短信等多渠道同步发布,让预警信息真正“发得到、看得懂、用得上”。在重点路段设立救援点和应急物资点,运用卫星通话、定位等科技手段弥补通信盲区,推动公安、消防、景区、专业救援队伍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合演练制度,在“平急结合”中打通协同链条。

  行业与平台积极引领价值导向,凝聚“探险非冒险”的社会共识。筑牢户外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主体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快户外运动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明确组织者、领队、平台方责任,探索建立俱乐部和向导的准入与信用约束机制,对屡次违规者实施联合惩戒。行业协会与专业机构应提升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牵头制定路线分级、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报告制度,推动急救培训、风险评估课程的普及,让“持证上岗、专业带队”成为基本规范。社交平台要对专业科普内容给予更多流量支持,鼓励传播科学、理性的户外知识与安全理念。

  户外运动承载着健康价值与生活乐趣,其核心命题从来不是“是否出发”,而是“如何安全、愉悦地出发”。推动户外文化从“广泛参与”向“专业规范”升级,以安全为底线、以专业为支撑,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真正坚实的户外安全防线,源于持续的安全教育、完善的制度保障、专业的行业规范和积极的舆论引导。我国遍布全国的户外运动基地与国家步道,正逐步升级为集安全教育、技能实训、动态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户外安全提供坚实支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必将实现户外运动与安全保障的协同发展,让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每一次出行都能够安心、顺利。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7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