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家欣 张云
徒步登山、骑行露营,或是桨板滑雪……趁着空闲,越来越多的人背着登山包、骑着自行车奔赴山野,在山林湖海间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近期,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发布《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初,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昔日的小众爱好,到如今的大众潮流,我们做好拥抱户外的准备了吗?
山野吸引力比想象中更大
“趁着休息间隙去城市公园散散步,感觉神清气爽。”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自己对“公园20分钟效应”的感受。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户外待上一段时间可以显著改善身心状态,提升幸福感。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
“与自然相拥”不失为一个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好办法,而对于热衷户外的人来说,20分钟显然远远不够。

在四川稻城亚丁景区,徒步爱好者在湖边搭建帐篷。新华社发
“趁着秋天的好天气,我会带着孩子一起来户外徒步。”在北京周边一条休闲徒步线路上,张女士的儿子和其他小朋友兴奋地在前面探路,她在后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状态。“我的计划是带他‘每周一山’。周末亲近山野是很好的选择,既能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还可以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张女士说。
对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赵丹来说,徒步登山是缓解工作压力最好的方式。“我喜欢登上峰顶后的成就感,之前挑战过国内的多座雪山。”赵丹把自己称为“对高原充满好奇”的人,每到假期,朋友圈里总能看见她打卡户外的身影。
趁着长假和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流连山野之间,成为不少人的选择。网络上搜索“户外”这一关键词,热帖数不胜数。有人分享感受,有人总结经验,还有人推荐各种户外项目。据某社交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带周末关键词的户外笔记发布量超106万篇。

滑雪爱好者在新疆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滑雪。新华社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去户外?“通过户外活动可以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宋巍表示,“从生理层面来讲,户外运动多为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升身体耐力;户外活动也是对抗焦虑和抑郁的天然疗愈手段,沉浸在自然环境中,人脑会减少皮质醇分泌,增加多巴胺释放,并且成功挑战的成就感能有效提升自信心。从社交层面上来说,户外运动能促进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帮助参与者拓展社交圈。”
应对天气变化离不开专业素养
春览绿意,秋赏红叶,山野景色固然美好,但大自然向来瞬息万变,其中天气变化最是难以捉摸。近年来,因天气变化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多变天气,个人在户外活动时如何保护自己?
“以登山为例,山间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一般下降0.6℃左右,且山内植被多、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山间无遮挡,易出现突发暴雨、强风等天气,尤其夏季午后更容易出现对流雨。此外,由于地形等因素,山间更容易出现特殊‘小气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王秀荣建议,“出行前要提前关注目的地天气及地质预警,途中遇到天气突变应立即停止前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山西忻州市繁峙县东山乡,2025环五台山超级越野赛的选手在比赛中。新华社发
孙怀民是一位资深“驴友”,辞职后他投身户外行业,带领队伍在四川、新疆、西藏的群山中徒步,乌孙古道、冈仁波齐、珠峰东坡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在一次次与自然深度接触中,孙怀民摸索出一套应对天气变化的方法:提前准备好专业的、带有实时卫星云图的应用软件,及时查看天气变化;带好卫星电话和手持电台,在手机信号不佳时,及时与外界沟通情况;遇到险情不要慌,理性评估后及时下撤或寻求救援。“在户外,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他的经验在户外运动爱好者中引发共鸣。
“除了借助专业的天气软件,最直接的技能是观察云和风的变化。”王秀荣进一步表示,“云底乌黑、云体庞大的积雨云,是雷暴、冰雹、强降雨的绝对信号,必须立即寻找安全地带躲避。出现类似城墙垛子的高积云表明大气不稳定,午后可能出现雷雨。遇有风速、风向突然明显改变,往往是天气系统过境的征兆。”
采访时,赵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登山包:“除了基础装备,我会根据线路调整其他物品。今年爬哈巴雪山时,看到天气预报有小雪,我特意带上多种防雨雪的装备,如冰爪、雪套、急救包等等。中午雪量骤增时,这些装备帮我顺利应对了恶劣天气。”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信,户外出行必须做足万全准备,这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户外运动安全需多方合力保障
一次安全而归的户外运动,既需要个人在出行前做好充分准备,也有赖于专业领队的引导、科学路线的规划,更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户外市场持续升温,大众对专业装备、资深领队等资源需求旺盛,推动行业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市场上优质的领队和俱乐部仍供不应求。一些“野导”“野团”往往缺少带队资质以及应对紧急事件和极端天气的经验,关键时刻难以有效保障人员安全。
北京资深领队阿狸是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十余年间,他从徒步爱好者成长为拥有中国登山协会领队资质的从业者,常年带队穿梭于北京周边的户外线路。回溯带队经历,他表示:“应对户外突如其来的挑战,是对领队综合能力的考验,需要有理论知识,也特别倚重经验。作为领队,我只有对线路有十足把握时才会带队前往,最重要的是保证人员安全。”
那么,普通户外运动爱好者应如何选择合适的领队?阿狸建议,选择领队时务必做好资质审查,要在出发前多沟通、多了解。赵丹也表示,在户外绝非“有腿就行”,保险和领队是重要保障,但更要树立自主安全意识,不能把生命轻易托付他人。
在景区管理层面,有专家建议,要设立清晰醒目的户外安全标识,尤其在悬崖、陡坡等重点区域应设立警示标识,并组织常态化巡护,严格实行信息告知与准入管理。例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有多条热门徒步线路,政府部门及景区在重大节假日前多次发布安全提醒、天气预警,通过规范管理引导爱好者理性出行。在硬件保障上,多地持续升级救援设施,四川小金县与成都新津区协作建成的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急救中心,构建四级急救网络,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和先进设备,将平均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西藏林芝,2025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第四站的参赛选手穿过山野,享受骑行乐趣。新华社发
宋巍建议,户外活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不要盲目探险。“装备和领队是户外安全的辅助项,但绝对不是万能项。出行前做好准备,途中不盲目逞强,事后不抱有侥幸心理,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享受户外的乐趣。”她说。
敬畏自然是融入山野的前提,安全出行是探索户外的底线。正如无数户外人践行的理念:“登顶不是终点,平安回家才是。”在个人自律与多方保障的双重守护下,越来越多人正走向山野,在自然中收获成长与快乐。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