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给老手艺“穿上”新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给老手艺“穿上”新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2-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给老手艺“穿上”新衣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世全

  正月十五游古城、赏排灯,是我们青海湟源的老传统。

  湟源排灯的前身实际上是广告牌灯箱。这门民间节日灯彩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3年,为了更好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革新。工业美术行当出身的我,通过湟源县文化馆“牵线”,拜湟源排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增贵先生为师,开始学习排灯制作技艺。

  师父要求严格,教手艺时总在我耳畔叮嘱:一定得仔细,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有一次,我为了雕一朵花,来来回回返工不下10次,才算过关。

  制作排灯,要经历选木料、做框架、框边雕刻、打磨上漆、灯面绘制、灯效调试等多个工序。木制框架是排灯的骨架,要根据设计,利用榫卯结构把打磨好的木料组合起来,再刻上花草人物等图案。灯面制作也尤为关键。绘制的画面内容大多取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河湟文化等,现在还加入了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画在特制的布面上,在框架上绷好,再接通电源,单个排灯才算做好了。

  前些年,我评上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尤其是看到身边一些年轻人由于现实原因不得不转行谋生,真是急在心里。

  怎样才能让大家凭这门手艺赚到钱?师父、我、师弟吴生贵一拍即合——开公司,给老手艺“穿上”新衣服,让排灯走向市场。于是,我们设计出一些便携精巧的家居饰品,开发出具有独特艺术品位的旅游产品,让大家不但能欣赏排灯,还能把排灯带回家。

  公司成立后,我们接到了一笔“大单子”——为今年元宵节制作排灯展示。这不,这四组排灯从正月十二开始,就摆放在丹噶尔古城供游人欣赏。

  让我们倍感欢喜的是,相关部门在保护传承排灯技艺上下了大功夫。排灯的用途从原来单纯的观赏性,向城镇景观、道路亮化、节庆彩灯等多方面发展。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现在,我和师弟各收了两个徒弟。

  做排灯不单是一门手艺,而且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次看到制作好的排灯通上电,熠熠生辉,心里别提多美了。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吴春燕、雷爱侠、王雯静、万玛加、高建进、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光剑、郑燕睆、杨云杰)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6日 07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