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林朝(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山东菏泽的一个故事在今年春节期间广为流传。女儿过年回村时惊讶地发现,妈妈竟然已成为网红,还会带货农产品,直播间人数上万,女儿笑称终于“望母成凤”。
过去是乡村仰视城市,走出大山奔向都市,如今人们返乡重新打量,乡村已不是那个乡村,它充满自信,甚至成为都市居民想象中的“诗与远方”。这个故事之所以在春节期间在网络上刷屏,是因为它并非个体体验,而是有着广泛代表性。类似的返乡故事就像现代人观念的一个横断面,记录着全面振兴的乡村的形象重构。
与这个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多年前很流行的返乡故事:年轻人晒春节回家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回家前衣着光鲜亮丽,回家后打扮土得掉渣。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乡村发展和文化自信,深刻扭转了这种表达,以看得见的变化重塑着返乡的故事。乡村不再是被他者带着优越感去消费的对象,而是成为一个拥有乡村文化自信的主体,就像那个在镜头前自信地表演才艺、推销产品的网红妈妈。返乡故事中呈现的乡村文化自信,深刻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欢腾年味中的农耕文化自信。这两年春节,潮汕传统英歌舞表演以各种方式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欢腾的大场面、姑娘小伙们欢歌的活力、“蛇步”中的文化传承,烘托出热气腾腾的年味。还有河南宝丰马街村的马街书会、浙江温岭石塘里箬村的大奏鼓表演,乡村的“非遗过大年”尤其红火热闹。传统中国以农耕为主导,春节深刻体现着农耕文化的特点。乙巳蛇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返乡故事对年味的追求与记录,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现代对农耕传统“温情的敬意”——这是我们的文化根系,无论现代人走得多远,都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滋养。
陌生化再现中的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曾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但因为离开而变得陌生,而返乡时的陌生感,又提供了一种能带来新思考和新鲜感的陌生化效应,形成一种对乡村文化的再发现与再生产。在年轻人的返乡故事中,很多都在分享着乡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老家奇妙万能的锁、老院子古老的排水系统、奶奶蒸馒头特别的发面方式。过去返乡故事中记录的“不一样”包含着某种落后的想象,而如今的“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惊奇和惊喜感——原来还有这样的“宝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智慧。
社交分享中的地方文化自信。中国有无数乡村,每个地方的乡村可能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发达的社交媒体为乡村提供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分享渠道,在当下的返乡故事中,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本地的特色,这种本土、地方特色成为一种社交中的文化资本。文化自信赋予了乡村保持“各美其美”独特性的价值自信,让乡村发展有差别而无差距。
松弛感中的小镇文化自信。返乡故事常常抒发着一种身在乡村的松弛,不必焦虑与追赶某种“社会时钟”,可以慢悠悠,步履从容。这种慢节奏,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系统中,代表着一种不思进取、没有变化、缺乏创造活力。而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乡村的慢文化则成了“诗与远方”的象征,让人得到休憩的空间。春节返乡所抚慰的乡愁,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慢”的温情回归。
过去提起“村”与“农”,人们可能总会带着某种对落后的自卑,不敢那么大声地把“村”的名字喊出来,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把“村”叫出了骄傲、叫出了品牌、叫出了现象级传播。“村晚”“村超”“村BA”,不只是对城市现代流行文化的模仿,更是源于一种内生的精神文化自信,将地方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新乡村文化。返乡故事中彰显的文化自信表明,乡村全面振兴提振着乡村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必将推动乡村实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振兴。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