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6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胡 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科研局局长)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部署。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和伟大时代责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底色,也是中国知识体系与西方知识体系的本质区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知识体系建设方向,筑牢理论基础,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为此,应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文本文献研究,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充分发掘党的创新理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独创性贡献,把其蕴含的原创性、时代性的重要论述、重大命题、重要概念,作为知识体系建设的动力源泉和重要理论基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融入各学科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引领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体系构建。同时,要把“两个结合”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路径,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基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建基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具中国特色、更有生命活力。

  加强学科建设,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学科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加强和完善学科体系为前提和要务。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完善学科目录,增设和孕育一批符合社会需求、促进时代进步的新兴学科,推动国家安全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中国边疆学等国家急需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支持一批文化价值高、传承意义大、研究群体小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并优化学科分级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着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学科结构。

  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各学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按照“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的要求,着力加强学科史、学术史研究,洞察学术发展趋势,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推出学科年鉴、发展报告、手册指南,完善学科范畴,丰富学科方法,提炼学科概念,夯实学科理论。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高质量、原创性、本土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的深度实践。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流对话、协同攻关,从多学科视角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运用多学科理念、知识、方法、工具破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团队协作和集体攻关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构建“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型科研形态。

  站稳中国立场,构建体现文化主体性的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站稳中国立场,突出主体性、强调原创性。站稳中国立场,就是从我国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出发;突出主体性、强调原创性,就是聚焦时代主题,立足时代发展,努力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知识体系,打造更多具有独特学术品质的中国学派。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内容,加强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实施重大国情调研项目和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走出书斋,深入实际,了解国情、社情、党情,系统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和创造性实践,筑牢支撑当代中国发展的学理基础。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中提升原创能力。围绕“两个结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和协同攻关,努力作出符合中国实践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判断。

  加强中华学术传承创新研究。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化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问题,积极挖掘阐发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建设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自主知识体系的影响力传播力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理论观点、学术成果、研究方法,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展现中国学术成就和学术风范,在全球文明对话和文化竞争中掌握主动。

  探索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权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主题,努力推出一批既能反映中国立场又能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和标识性概念,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高效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学术平台,在关键领域主动设置议题,在全球学术争鸣中清晰响亮地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主导和引领国际舆论。持续办好世界古典学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发挥好驻外学术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学术平台。

  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长远的眼光,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积极探索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产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精品力作。努力发现和阐发代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知识,着力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以中国自主、影响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深化机制改革,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进一步形成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科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学术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创新,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把有组织科研引向纵深,突出目标任务导向和成果质量导向,围绕重大问题研究科学配置资源,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遴选项目负责人,组建研究团队,跨单位、体系化地整合研究力量,着力破解学术研究碎片化、知识生产分散化问题,提升科研组织效能。

  以培育中国学派为目标打造学术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围绕优秀人才配置优质学术资源,根据青年学者、学科领军人才等不同学者群体特点,形成梯次衔接的人才成长全周期资助体系,在接续创新中培育学派力量。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探索建立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的考核机制,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鼓励进行有深度、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努力营造学者潜心研究、安心治学的有利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创造的学术生态。

  新征程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勠力同心、久久为功,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11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