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夏日,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婺源保护区”)鸳鸯湖片区的水口林中,香樟、枫香、黄连木等泛着滔滔绿意,冠盖如伞,绿叶婆娑。蓝冠噪鹛耸着蓝灰色顶冠,身披褐色羽衣,内搭鲜黄“领结”,嘀呴嘀呴,好不热闹!
“瞧,樟树树杪上架着鸟窝,有只蓝冠噪鹛在窝里休息,露出小尾巴。”护鸟员程复生压着嗓子,“隔壁树上有三只,一只啄食树籽,两只飞在斜横出来的树枝上。”
蓝冠噪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蓝冠噪鹛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很高,它们生活在婺源及其周边地区,这是‘看上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一旁的婺源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军打趣道。
白鹇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婺源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鸳鸯湖、文公山、大鄣山三个独立片区,记录有360种野生鸟类、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含鸟类)、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种珍稀兰科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婺源保护区的野生鸟类占江西鸟类总数的6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86种。”杨军说。
鸟类为何喜爱此地?
“婺源保护区保存有赣东北及赣浙皖毗连区域最完整、最典型、最原真的森林生态系统,食物很丰富,适合鸟类生活。”杨军告诉记者。
筑牢鸟类生态安全屏障,婺源保护区成立了婺源蓝冠噪鹛保护中心,推动上饶婺源县、景德镇浮梁县,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安徽休宁县成立生态共建联盟。“环婺源保护区的赣浙皖三省毗连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地共同构建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加强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婺源保护区管理中心胡新华说。
中华秋沙鸭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天空露出鱼肚白,大鄣山片区护林员余永泉开始巡山,记录珍稀动植物位置、有无人为干扰、新发现动植物等。“最远路程是9小时,要从早晨走到傍晚。”余永泉说。
丛林深处,就连石头缝儿里都挤满了绿;黑冠鹃隼、短尾鸦雀、白颈长尾雉、星头啄木鸟等撒着欢,一派生机盎然。
除了日常巡护,婺源保护区还安装了200台实时传输红外相机、15台声纹传感器、6套高清智能球机以及高通量反向定位系统进行监测,建立了珍稀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并与江西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前不久,我们在婺源保护区发现蜘蛛新物种——蓝冠短尖蛛,进一步印证江西丘陵地带可能是短尖蛛属的多样性演化中心。”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科科说。
“听这个鸟叫声,这是画眉。”在鸳鸯湖片区的观鸟点,志愿者正带着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学生感受自然。“婺源保护区会定期组织志愿者科普鸟类知识,我也会利用课后时间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风。”紫阳第一小学美术老师朱剑萍说,“你看,学生们都双眼放光。”
返校后,朱剑萍带学生做观鸟自然笔记与自然绘画。五年级学生汪紫怡的自然笔记里记录了蓝冠噪鹛、绿头鸭、赤腹鹰。回想观鸟过程,汪紫怡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它们。”
更多内容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题页面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6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