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滦河:滔滔依旧绕山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滦河:滔滔依旧绕山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生态文学】

  作者:赵学儒(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5年夏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颁布之际,我来到了滦河边。从事水利方面记者工作20多年,我认识长江,认识黄河,认识汉江,认识无数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虽然对滦河也略知一二,但与它同行还是第一次,从确定行程到文章落笔,我一直在问:谁是滦河?

  

  滦水凉凉,滦水晶晶,滦水淙淙。

  滦水,从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小梁山悄悄走出,像个刚睡醒的孩童,揉着惺忪的眼睛,款款向西北方向流淌,途经河北沽源县时转北,在内蒙古草原舒展筋骨,河面逐渐变宽,水流依旧平缓,此段人称“闪电河”。黑风河、吐力根河像两个顽皮的伙伴,先后赶来与它相会,河水骤增、河面开阔。于是,便有了“大滦河”的名字。

  河流交汇的地方,或微黄或淡绿,俨然泾渭分明,却又很快相拥相融,在欢声笑语中涌入曲折狭窄的沟谷。到了内蒙古多伦县蔡木山乡,滦水变成恋家的孩子,胳膊肘似的拐了弯,竟然掉头南流,再次扑进丰宁的怀抱。

  我坐在车上,并没有发现滦河步履踟蹰和蓦然回首的样子。从手机里北斗卫星定位显示的轨迹视频中看到,它确实是在青山绿林间画了一个圆圈。此刻,我看到的不只是河水的回流,更是游子依依不舍回望故乡的情景。那片被悉心呵护的生态家园,值得每一滴河水眷恋。

  它的故乡太美了!

  和我一起来的探访者们,脸上洋溢着欢悦的表情,纷纷谈论着各自的感受。他们大多六七十岁了,到达滦河源头的时候,都是从车上跳下来、跑过去的。那是小时候听到下课铃声响起,撒欢儿跑出教室的样子。保护源头的铁栅栏挡住了探访者们的去路。这道栅栏,是生态保护的屏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约定。

  滦水源确实很美!这里宛如一块藏在天地间的璞玉,山水云风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灵动的自然画卷。澄澈的天空云朵舒展,将山体染出明暗交错的层次。远处群山层峦叠嶂,漫山遍野是绿油油的青草。牛呀、羊呀,散在山坡上低头悠闲地吃草。青草间金黄的野菊花、淡紫的马兰花、火红的山丹丹花、粉白相间的荞麦花,点点绽放。蜜蜂嗡嗡地穿梭在花海间,蝴蝶也被这绚丽的色彩吸引,扇动着斑斓的翅膀,与花朵共舞。更有涓涓细流从草丛里冒出来,像童年散落的珍珠,撒了一地。

  探访者们犹如回到小时候,犹如回到自己的故乡。我们一行人,来到写有“保护滦水 造福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碑前拍照留念。大家都很兴奋,在草地上摆出各种姿态,脸上洋溢着意犹未尽的神情。

  这里,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上游水源保护地。每一滴净水,都是生态保护的成果,都是流向城市的生态福祉。

  山间清泉细流汇聚,滦水踏上漫长旅程。它清澈见底,湍急奔腾,携山间灵动野性而来。清代诗人图敏曾在《过滦河》中咏叹:“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像是为眼前景象而作,勾勒出滦河初成时的绰约风姿。聚流成河,滦河之名自此传扬。这流淌的,正是大自然赋予的生态财富。

  此刻,滦河像个北方大汉,两岸燕山为其坚实的臂膀,滚滚波涛则是滦河坚定的步伐。激流勇进,勇往直前,它带着滋养绿水青山的使命,奔向远方。

  

  滦河湍湍,滦河泷泷,滦河荡荡。

  滦河以少年之姿离别故土,撞入燕山山脉的褶皱,像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在磨砺中沉淀出独有的坚忍与担当。燕山峡谷两侧的岩壁峻拔险绝,狭窄的河道里暗礁密布,湍急的水流在巨石间反复冲撞,激起层层白浪。

  这时的滦河不再徘徊,将年少时的轻盈化作沉稳的力量,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这股力量既是自然的伟力,也来自人类护水的决心。那飞溅的水花,犹如滦河与困境搏斗时的汗水;那震耳欲聋的浪涛,恰似它在生态守护路上的不屈呐喊。

  它飞奔,它咆哮,它摧枯拉朽,它一泻千里……

  行至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两座巍峨的大坝横亘眼前,就像北方大汉的粗壮臂膀,把滦河紧紧揽进怀里。滦河摇身变成一位温润的少妇,顺势依偎在大坝前,收敛了野性,多了份包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可以说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国家水网工程的先行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高峡出平湖,水天成一色,这湖碧水,是生态与工程交织的瑰宝。

  引滦入津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天津人民的饮水难题,更以“绿水青山”的馈赠,滋养着城市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建设者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身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建设。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施工条件,营地住房尚无暖气空调之便。冬天建设者们仅靠棉裤棉袄御寒,夏天则光着脊梁,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开山凿石。那时候,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如盾构机、碎石机等也未问世,建设者们只能依靠人海战术,人拉肩抬小车推,披星戴月连轴转,筑起巍峨大坝。建设者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甚至有人为引滦入津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在水和山亲吻过的地方,鞠躬一样弯下腰去,捧起清凉的甜水,让水滋润我感恩的心。这甘甜,是生态保护的滋味,是无数人守护的成果。尽管双腿已酸痛难忍,我仍坚持爬上那几十级台阶,默默伫立在英雄纪念碑前。碑前的台子上,摆着一个酒瓶,小且圆的瓶口朝着无际的天穹,仿佛在凝望着无尽的远方。我拿起酒瓶,也做了一个以酒祭奠的动作。我,我们,向英雄致敬,向所有为守护绿水青山而奉献的人们致敬。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都需要仰视!

  自引滦工程通水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底,已累计供水467亿立方米,其中向天津安全供水约215亿立方米,向唐山市供水约67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城市供水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而在这里,接力棒也传到了新一代人手中。水利工作者们在寂静的库区旁筑起了生态保护的精神大坝。他们告别都市的霓虹,在岁月的风雨中坚守岗位。清晨,他们踏着露水巡查大坝;深夜,他们打着手电检查每一处闸门。风吹日晒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却从未动摇他们守护“一泓清水”的信念,他们始终坚守“团结、实干、进取、奉献”的引滦精神。他们守护的“清水”,是滦河的命脉,是“绿水青山”的核心,更是滋养“金山银山”的源泉。

  他们将青春献给了大坝,大坝演绎着人到中年的故事。把退休的老爸老妈搀下大坝去,把入职的儿子女儿接到大坝来。在这里,几代人的坚守诠释着责任的重量。这责任,就是守护生态,传承文明。滦河于他们,何止一水也?那是血脉的源头,那是生命的摇篮,那是事业的沃土,那是情愫的归处。他们与滦河,已骨肉相连,又呼吸相闻。在他们心里,无处不滦河,无处不生态。

  滦河,也深知自己肩负的生态使命,在承德境内,它主动配合当地儿女的守护行动。当地政府为它量身打造“800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每项重点工程像一件件生态铠甲,为它抵御着水土流失的侵蚀。复苏的滦河,“筋骨”愈发强健,曾经疲惫的身躯重新焕发活力,以更充沛的生命力滋养着沿岸大地。

  在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接坝地区,滦河的上游支流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它精心守护的后花园。在这里,茂密的森林几乎拦蓄了全部的天然降水,起到了“无坝水库”的作用。水养林、林涵水,山水相依,每年为潘家口水库涵养并输入大量的净化水。它像个尽职的守护者,为京津地区撑起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到了内蒙古多伦段,滦河曾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身形憔悴,水土流失让它满面沧桑。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儿女用“河长制”为它梳理“脉络”,数十条支流都有了专属“管家”。“清河、护岸、净水、保水”4项行动让它重现容光。曾经的“京津风沙源”,已变成滋养民生的“生态明珠”。

  2025年6月19日9时,大黑汀水库的放水闸缓缓提起,绿水带着白色浪花,汩汩进入枯黄的河道,开启与潘家口水库联合生态补水试验。“生态补水”“河湖复苏”,这些新时代的生态举措,不仅使古老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不仅使诸多北方干河波光再现,也染绿了滦河两岸。

  我站在去往天津、唐山的两个分水口前,望着远去的输水渠道和水流,看到的是远方的人民捧起甘甜河水时的笑容,看到的是送水人眼中泛起欣慰的涟漪,看到的是滦河水悠悠向前、义无反顾的身影。它恰似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只为把生命的滋养、把生态的馈赠送往更远的地方。

  滦河,你流淌的不仅是河水,更是无数奋斗者的心血,是生态文明的脉络;你承载的不仅是使命,更是千万家庭的希望,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多少撞碎在岩壁上的浪花,多少在水库中沉淀的岁月,最终都化作滋养一方的温柔,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激荡着守护生态、勇往直前的壮歌。

  

  滦河浩浩,滦河茫茫,滦河苍苍。

  当滦河历经沧桑穿越崇山峻岭,通过几座大型水库接力调送,终于抵达渤海之畔的入海口时,它已被岁月打磨得从容、淡定且深邃,成了一位饱经世事的智慧老人。在河北乐亭、昌黎一带,滦河放缓了奔腾的脚步,敞开了宽阔的胸膛,与浪花低语,与潮汐和鸣,诉说着生态和谐的故事。这是生态循环的持续乐章,也是“绿水青山”融入广阔天地的壮阔图景。

  滦河入海,在这里留下的最后一块湿地,是馈赠给大地的又一份生态厚礼。

  一块牌子上介绍:滦河入海口湿地,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湿地,不仅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是当地渔民的宝库。湿地给水体带来清洁与健康,被誉为“地球之肾”;这里也是“鸟类的乐园”,众多水禽在此繁殖和栖息。这蓬勃的生机,是生态保护最动人的答卷。

  夏日炎炎,这里植被茂盛,翠绿欲滴,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绿色的波浪,汇聚成无垠的海洋。盐地碱蓬赤红连片,如火焰般覆盖盐碱大地,为湿地添上一抹鲜艳,与周遭翠绿的芦苇、蔚蓝的海水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态画卷。在湿地的浅滩上,各种水鸟一起觅食,散步,梳理羽毛,点缀着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它们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见证着这片土地生态的持续向好。

  此时的滦河,沉淀着岁月的坚忍,在灿烂的夕阳下迎来生命的圆满与归宿。它曾在源头欢笑嬉戏,于峡谷间奋勇拼搏,在水库旁默默奉献,终将自己汇入无垠大海,完成了滋养苍生、守护生态的崇高使命。那些在艰难险阻中的拼搏奋斗,在风风雨雨中的砥砺前行,都化作涟漪般欣慰的笑容。

  大海,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滦河,滦河也在这片浩瀚中获得新生。滦河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拥抱未来,在新的天地间,开启更美的心灵旅程,让生命之歌、让生态之歌在浩瀚宇宙中永恒回响……

  滦河绵绵,滦河悠悠,滦河泱泱。

  告别入海口的时候,我想起在滦河的源头,探访者们的裤脚,沾上了草籽与泥土。原来,滦河早已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凿开了一个通往生态故乡的洞口,让我们行走在世间时,始终能听见水流的回响。我们都是滦河的孩子,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承者,是滦河怀中永不干涸的一滴水珠。

滦河:滔滔依旧绕山陬

插图:郭红松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1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