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9月1日晚,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如期播出,备受瞩目,在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这堂课承载了别样的意义。这一课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展现在观众眼前,让师生们在开学之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这一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鲜活起来。那些修复后的珍贵照片、动态影像,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江苏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六年级学生查昕辰在其中看到了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吴佳芫表示,课堂上每一幕场景、每一个故事都深深镌刻在她的记忆里:“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爷爷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我的心被紧紧揪住——数字背后,是无数逝去的鲜活生命和破碎家庭,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而看到歼-10战斗机研发者的故事,我又为人民军工从弱到强的跃迁感到心潮澎湃,黄崖洞的兵工厂不仅仅造出了抗战利器,更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通过这一课,奋斗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我更加坚定,要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脚下的力量,努力成为像先辈们一样有担当的人。”甘肃省合作市勒秀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尼毛吉话语朴实。安徽省六安市皋城小学六年级学生肖子宸则把感悟转化为行动誓言:“我要努力学习知识,遇到困难不退缩,像抗战英雄们一样勇敢坚强。”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一课用鲜活的英雄故事、奋斗案例,将爱国、担当等精神具象化,使学生从中获得沉浸式体验。从先辈的家国担当到当代人的逐梦坚持,每一个故事都是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学生建立‘小我’与‘大我’的联结,明白学习不仅与个人成长,更与家国未来相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这样评价。
对教育工作者,这堂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启示。“这堂融合历史厚重感与科技时代感的‘第一课’,构建起兼具教育深度与传播效度的精神课堂,在学生心中勾勒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底色,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奋斗坐标,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与创新的行动自觉。”浙江省杭州市富春七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章振乐表示,“教育正是要以这份厚重历史为精神根基,接续传递先辈们的精神火炬。”
皋城小学教师冷昌梅看完这一课后,心中的责任感愈发强烈:“我们既要做历史的‘讲述者’,更要做精神的‘播种人’。我们身处这片红色土地,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与六安本地的红色故事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带着孩子们触摸家乡的红色印记,让红色血脉在新一代身上扎根、延续,引导他们成长为有担当、能奋斗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