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在革命老区河北易县,三座高峰连绵耸立、峥嵘险峻,远望状若狼牙,因而得名“狼牙山”。
抗日烽火中,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视死如归的纵身一跃,让太行山东麓仅有千余米海拔的狼牙山,成为世人仰望的精神之巅。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题的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兵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的“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狼牙山地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五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为了不让日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利用地形节节阻击、边撤边打。
经过激烈战斗,五位战士将敌人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直至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他们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五位战士无所畏惧,决定慷慨就义。“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年仅21岁的班长马宝玉坚定地说道,武器也绝对不能留给敌人。
就这样,五位战士毁掉枪支,一声声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一跃,毅然跳下了悬崖,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悲歌。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挂在山腰树枝上身负重伤,后由群众救出,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开后,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志。边区军民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先后作战800余次,粉碎了日军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狂妄企图,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五壮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所敬仰、传颂。”在狼牙山脚下有一座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的爷爷正是当年狼牙山镇东西水村的村长,从小她就听爷爷讲当年的故事。
“五位战士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大部队和老百姓安全转移出去,他们在主动请缨作战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李芳从12岁开始讲解,立志一辈子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讲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
“壮士宋学义是个非常质朴的人,他祖籍河南,是我们村的女婿。”今年83岁的杨成海生长在狼牙山下的北管头村。
“1970年,老英雄又回来山上,看望埋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们,他一边念叨着战友一边流泪,久久不愿离去。”杨成海动情地说。年过八旬的他搜集并研究五壮士的事迹已有半个多世纪,还坚持多年在狼牙山景区进行义务讲解。
“狼牙山,英雄的山,狼牙山,红色的山,五壮士,美名传,铮铮铁骨震敌胆!”在易县狼牙山红军学校,伴随着激昂的口号,操场上锣鼓声响彻云霄,学生们踏着鼓点变换队形,朝气蓬勃。
“依托狼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把身边的红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中,浸润师生的心田,激励他们奋勇前行。”易县狼牙山红军学校校长许银刚说。
如今,在狼牙山脚下,五位壮士的雕像巍然矗立,如同不朽的精神丰碑,向世人昭示着中华儿女宁折不弯的民族气概。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接受心灵的涤荡与精神的升华。“英雄一跃壮山河”的浩然正气,穿越时空,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新华社石家庄9月5日电 记者杜一方)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