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这繁花似锦的文化气象,怎不令人喝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这繁花似锦的文化气象,怎不令人喝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从前“没得选”,现在“挑花眼” ●从前“小众”,现在“大众”

  ●从前“我是观众”,现在“我也是角儿” ●从前“我们看世界”,现在“世界看我们”

这繁花似锦的文化气象,怎不令人喝彩!

光明日报调研组

  嗨,火了!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数达‌8.88亿人次!

  真难想象,敦煌,这座河西走廊上常住人口仅18万的小城,今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

  凭的什么?文化!莫高窟——中国古老文明的坐标,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触摸其前世今生。于是,月上中天,鸣沙山上人山人海,伴着朔风品味着大西北独有的浪漫。

  王维当年咏叹“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今“西出阳关全是人”!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这繁花似锦的文化气象,怎不令人喝彩!

“村超村晚”音乐烟花秀。新华社发

  这个中秋,河南平顶山石桥营村也热闹得很:脱口秀、故事会、音乐会、曲艺汇……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乐得合不拢嘴。

  而陕西关中蔡家坡村的韩养权老汉,种了一辈子地,快70岁了,却办起了个人摄影展。

  瞧,连外国人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铁粉”。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兹洛·克劳斯纳霍尔考伊这样说:“我的中文名字叫‘好丘’,它有两种含义,美好的山丘,以及我欣赏的中国古人孔丘。”这位匈牙利作家研读《道德经》、迷恋李白,还曾自制诗词地图,来中国十多个城市追寻李白足迹……

  仓廪丰盈,文事则昌。说的正是今日中国文化的气象!

  走,且随我们调研组走进生活,实地探勘一番。

  从前“没得选”,现在“挑花眼”

  调研组来到贵州安顺鲍家屯村时,村里静悄悄。原来,村民都在村里的电影院看电影嘞。

  调研组看到,放映厅宽敞整洁、大屏幕画面清晰,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上不时迸发出欢笑声、惊呼声。

  “家门口就能看电影,太方便啦!这个国庆节,我带着小孙孙来这儿看了‘猪猪侠’‘孙悟空’,他欢喜得很哩!”村民田唤芝高兴地说。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这繁花似锦的文化气象,怎不令人喝彩!

河南省民权县“庆国庆·迎中秋”送戏下乡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回忆童年看电影的场景,年过半百的田唤芝脸上的笑淡了:“那时候都是露天电影,野地里扯开杆子绷上幕布,就开始啦。《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老片子翻来覆去不知看了多少遍,但还是眼巴巴盼着放映队来,哪怕翻座山到别的村子,也要看。”有时,瘦小的她挤不进人群,便索性坐到幕布背面看“人影儿”。

  这,也是放映员扎克尔·来提夫的记忆。过去,他长年累月骑着摩托,驮着沉甸甸的放映机奔波在甘肃酒泉阿克塞县的荒原,动辄往返几百里。听说他来,牧民们像盼到了亲人……

  “现在不一样啦!我开上了越野车,数字放映机轻巧得一只手就能拎起来。城里刚下映的大片,转眼就能让牧民们一饱眼福。”扎克尔·来提夫笑着说。

  让“田唤芝”“扎克尔·来提夫”们喜悦的,是这样的跨越:我国1980年仅生产故事片82部,而2024年达612部,多得要分“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甚至“周末档”。影院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00家增至1.3万多家。

  幸福的不只是“电影迷”,还有数量庞大的书迷们。

  “这是农家书屋?太美了!”远远望见广东中山左步村左步书屋,调研组赞不绝口。只见一栋别致的小楼立在一望无垠的稻田边,四壁落地窗,四周古树掩映。

  “这是村里95后‘海归’徐家杰创办的,5000多册图书供人免费借阅。村里大人小孩都喜欢。你看,坐这儿喝一杯茶,看一本书,抬头就是满眼绿色,多安逸!”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标话语里透着自豪。

  几十年前,为借本书跑遍十里八乡;现如今,再偏僻的山乡也有书屋:浙江海盐“耳机森林”农家书屋、江苏扬州虹桥书房、深圳“魔法图书馆”、新疆喀什“数字农家书屋”……全国已建成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10万余家实体书店、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数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

  逛逛博物馆、看看展,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中学教师赵岚峰告诉调研组,现在逛馆看展,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走不远就有大大小小的文博馆,周末或者节假日,抬腿儿就能去。我家里的门票票根,攒了满满一抽屉!”

  在她记忆里,1999年刚到北京求学时,就对各色博物馆很是“眼馋”,可一看门票,免不了踟蹰再三。现在,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只需线上预约就能畅游,还多了不少“小众”特色馆,随时能一饱眼福。

  “汽车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国庆前几天,我还带着孩子去看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呢!烈士们的红色家书,让小家伙看得红了眼圈。”她感慨地说。

  是啊,今日繁花似锦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你目不暇接——

  想刷剧?2025年,每天有200多部微短剧上新。节奏快、冲突强、看着爽,你能不入迷?

  想读小说?网络文学浩如烟海,题材多、形式活,想读什么就有什么,你能不中意?

  想穿越时空?数字技术让你神游八荒,可以骑着神象穿越南国雨林,可以随莫高窟的飞天起舞翩翩,你能不惊喜?

  文化生活,过去“没得选”,现在“挑花眼”。这样的巨变,因何而来?

  “是经济的底气,托起了文化的丰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2000年前后,我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连电视机都没有完全普及,更别说其他文化资源;2020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了,国家用在文化建设上的资金充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选择就多了。”

  从前“小众”,现在“大众”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初秋傍晚,河南民权一处乡村大舞台正在上演经典大戏《穆桂英挂帅》,70后戏迷张孝福听得津津有味。

  “这可是从省豫剧院来的名角哩,梅花奖得主!”张孝福告诉调研组,“小时候农村穷,一年半载才能盼来一台戏,还都是乡村戏班子。那会儿也没正经戏台,找一处空旷的大坑,坑边搭个台子,村民往坑里一坐,仰着脖子往台上瞅。”

  现在的民权,村村建起了活动中心,那大舞台硬棒着呢,豫剧、曲艺名家常常登台亮相。“城里能看的,不出村也能看。除了看戏,歌舞剧、情景剧、交响乐……想看啥就有啥。”张孝福满足地说。

  文化“大餐”,过去只求“吃得饱”,现在更要“吃得好”。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各大文艺院团、院校不但下基层“送文艺”,还帮助乡村 “种文艺”,帮着组建院团,培养文艺人才,让文艺芳葩“扎根绽放”。

  终南山脚下的蔡家坡村,曾经是个“灰扑扑、静悄悄”的小村子。2018年夏天,西安美术学院师生来到这里,开始了一场“文化乡建”。

  在乡政府支持下,美院师生忙着设计图纸、动员村民、邀请院团……渐渐地,这座小村建起了彩绘雕塑、飘出了咖啡香气,“文艺八号公路”宛若飘落田间的彩虹,把一个个乡村艺术地标连缀成线。热热闹闹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也办了起来,每年麦收时节,歌舞戏剧、民俗影展、书画雅集轮番上演,小小村落,每个人都染上了艺术气息、每个庭院里都飘出歌声笑声……

  农村“文艺”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很“滋润”。

  周六下午,北京天坛公园西门小广场上,悠扬的器乐声吸引来一圈又一圈观众。这是“天坛琴之声民乐团”在演奏。

  可别小看这些人,这里卧虎藏龙!30多位团员平均年龄60多岁,不少是退休的名家和专业院团的科班乐手。

  曹杰是文工团的专业琵琶乐手。刚加入乐团露天演出时,他浑身不自在:观众就脸对脸盯着你看。但他逐渐爱上了这种零距离的表演:乐器一响,周围的人跟着节奏打起拍子,老人听到动情处眼含泪光,孩子踮着脚凑近看他拨弄琴弦。这让他找到了音乐厅之外的成就感。

  “每周六,乐团都会来这儿办公益专场。我们的初心,就是让艺术走出剧院、走出院团,走到老百姓身边。”曹杰告诉调研组,“效果特别好!乐迷越聚越多啦,不少还自带家伙事儿,场场不落地跟着我们学。”

  这样的场景,一路走来一路看,时常触动着调研组——

  甘肃瓜州的茫茫戈壁上,一尊尊高高低低、形态各异的雕塑醒目地林立着。这是艺术家们为大西北带来的礼物,每一尊,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大地之子”“风语者”“戈壁方舟”“汉武雄风”“跨越祁连”……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就此诞生,一片不毛之地成了热门景点,也滋养着周边居民们的心灵。

  苏州城里的大街小巷,一辆辆“文化巴士”载着市民、游客开启了“文化奇妙游”。“乘客”可以根据兴趣自选游览路线,去不同的场馆做香囊、学苏绣、听昆曲……这种新颖的公共文化配送方式把苏城文脉、唯美国风、非遗体验等优质资源串联起来,这种沉浸式文旅体验让市民、游客收获了更多更多。

  福建屏南县龙潭村头,村民林阿秀掏出手机,一点“福建文化一点通”平台,各院团的闽剧演出跃然屏上,剧目多得好几屏都划不完。“点开手机就能一场接一场看大戏,比去现场方便多啦!”她笑着说。

  在城市街头转角遇到沉浸式戏剧,在公园、草地近距离欣赏小型音乐会,在乡村参加雕塑、绘画展,在牧区看歌舞展演,在文化街区邂逅昆曲演艺……今天,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善,文化发展成果越来越多惠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

  “生活越来越富足,百姓的文化需求随之越来越多样化、高端化,党和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更加精细化、优质化,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说,“这离不开越来越壮大的文化队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群众文化机构896个,2024年末增至4.4万个。”

  从前“我是观众”,现在“我也是角儿”

  带球过人、加速突破、起脚射门——绿茵场上,村支书戴虎切换到淮安足球队球员“模式”,进球一气呵成。灯光亮如白昼,数万名观众助威声排山倒海,真有几分“球星”的架势!

  “球星”不止他一个。快递小哥、客户经理、老师、程序员……“苏超”,让无数“草根球迷”变身“赛场主力”。

  “这事儿在早年间真不敢想。比赛那是专业队的事。球场少得可怜,专业队员使还不够呢。”看台上,球迷王宇兴奋地说,“现在可不得了,单我们苏州的足球场就有上千个,谁都可以上场踢几脚!”

  调研组了解到,1949年全国体育场地仅4982个,而现在仅江苏13市及各区县的足球场地,就超过11600个,全国体育场地更是超过484万个。

  球场多了,“老百姓自己的赛场”火起来了。“浙BA”掀起“百县大战”;“赣超”“川超”展开“全省比拼”;广东,千年龙舟玩出新花样……

  天天有赛事,场上、场下人人都乐呵。“村超”在比赛,场下,贵州榕江摆贝村89岁的杨老赶老汉扛着捆牛绳、穿着蜡染服装,也着实火了一把。“动作要整齐,跟好音乐节奏。”榕江县口寨村舞蹈队队长李义米正在场边指挥着她的 “村超”啦啦操。“日子越过越好,劲头也越来越足!”李义米向调研组拳头一挥,做了个加油的姿势。

  “火辣辣”的,远不止赛场上下。敲起锣鼓、拉响二胡、骑上竹马、唱起山歌……广西玉林西塘村,村民已经在忙着筹备明年的“村晚”了。

  参与“村晚”多年的村民冯李明告诉调研组,“村晚”的所有节目都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已经美美上演了16个年头,越办越红火。

  “有了‘村晚’,大伙都有机会上台当一回角儿,可尽兴了!心都被舞台吸引了,赌博不兴了,迷信不搞了,民风越来越好,还评上了自治区的文化艺术村。”冯李明说着,眼里满是自豪。

  在浙江嘉兴城西村,令大家伙儿着迷的则是“村剧”。

  “春生,我等你回来……”村文化礼堂“黑匣子剧场”里,灯光映亮了舞台,话剧《爱在这个城市》正在上演。

  台上的“春生”笑了,台上的“妹子”哭了;台下的“春生”也笑了,台下的“妹子”也哭了。

  “村民编、村民演、演村民身边的事。大家伙儿可喜欢啦。”编剧吕安迪笑着对调研组说。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从观众席走到台上“C位”。环卫工人、外卖员一边工作一边记录生活,成为响当当的作家、诗人;隔壁的老张、楼上的老陈拿起手机把镜头对向自己、对向同事邻里,普通人也成为短视频里的主角;小区保安、保洁阿姨竞相登台脱口秀,自如地抖着包袱……

  澎湃的参与热情,涌动的创作活力,渲染出“我也是角儿”的美好生活图画!

  “这些年,农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养老等条件越来越好,在这样的‘硬保障’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更加昂扬、激情更为充沛,从他们纷纷挺起胸膛上台当主角、站‘C位’的身影里,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自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认为。

  从前“我们看世界”,现在“世界看我们”

  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外热映,潮玩LABUBU引发各国粉丝追捧……今年以来,中国文化产品屡屡成为国际现象级爆款。

  调研中,多位专家表示,一场文明互鉴中的“新转向”正在发生:以前,我们把文化送出去希望别人了解;今天,随着过境免签时长由144小时延长为240小时,活动区域扩大至24个省份,“China Travel(中国游)”在全球掀起主动到中国来探寻文化的热潮。

  你看,一批批韩国年轻人专程“打飞的”来上海,感受中国风俗的鲜活魅力;“甲亢哥”“无语哥”等全球顶流博主纷至沓来,边走边播,让亿万网民看见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化中国。

  “我来中国三次了,去了北京、上海、重庆……一次比一次着迷,一次比一次看不够。我发现,中国最迷人的,是文化!”加拿大留学生迈尔斯感言,“山峰河流有文化,建筑古迹是文化,就连美食,也都是文化味道!”

  越来越多外国人,把自己的身心都安顿在中国,成了中华文化的“迷弟迷妹”。

  “塞尔维亚的北京姑娘”,这是塞尔维亚来华留学生苏俐娜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介绍。她在中国取得了针灸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决定留下来,做一名中医科普博主。

  “我在中国生活了17年,偶然接触中医后,发现它既能治病养生,还充满了哲学和艺术的美。所以,我迫不及待想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苏俐娜点开自己的账号页面给调研组看。“中医教你来养气”“怎样用《黄帝内经》打开新的一天”“三伏天中式养生tips”……很多内容专业而有趣,“术语与热梗齐飞”,被平台优先推上了热搜。

  意大利人贾客暮对中国经典名画《早春图》一见倾心:“雾水、岩石和树木融为一体,整个画纸都灵动地透着光,这种意境是我从未见过的。”他专门赴华学习,现在,山水画和拓印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

  来自美国的马特已在景德镇生活了7年。“这里是陶瓷艺术的王国,穿行在铺满碎瓷片的小道上,就像行走在时间和历史中!”他把青花瓷的典雅蕴藉之美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也融入了心灵深处……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更漂洋过海、辐射全球。

  今天,“网文、网剧、网游”被称为“新三样”,在全球刮起又一波“中国风”。

  “我是《甄嬛传》十级选手!”因为对甄嬛的喜爱,意大利博主阿雷被网友们戏称为“雷妃”,“我很迷中国影视剧。里面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服饰妆容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时尚之都米兰。这种奇妙的共鸣让我感到,美的力量是共通的。”

  “为了追更中国仙侠小说,我特地学习了‘修仙’‘渡劫’等中文词汇。”北美用户凯文说,自己一天不看这些“神奇美妙”的文字,就觉得坐立不安……

  网文出海,让全球读者“追更”不停。2024年,中国网文海外市场规模达50.7亿元人民币;

  短剧风靡,让海外观众“上头”不已。中国微短剧全球份额超过80%,2025年第三季度海外下载量突破3亿次、收入超6.47亿美元;

  游戏破圈,让各国玩家“燃”起来。中国手游海外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自主研发游戏2024年实际收入达185.6亿美元。

  更有全球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年成了世界年……

  “想当年,我们去影院只看好莱坞大片,拧开电视,等的是日剧《排球女将》《血疑》《灌篮高手》……那真是个‘看国外什么都稀奇’的年代。”北京老市民张建刚笑着感叹,“今天呢?看看咱小说《三体》拿下雨果奖,《山海情》等国剧风靡海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亮相……‘画风’变了!”

  在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看来:“这一切,都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的具体体现。当一个欣欣向荣、友善包容的中国日益挺立在世界舞台,中华文化的魅力,必然如浩浩东风,吹向整个世界。”

  的确,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东方大国,正日益被世界主动阅读和拥抱。世界见证的,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新叙事,是一个悠久文化的新交响!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郭林、刘平安、陈晨、牛梦笛、阮紫嫣)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