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李艳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走进广东东莞石排镇的潮玩生产车间,3D打印机正快速成型“山海经”神兽玩偶、“耙老师”手办……这些带着东方神话印记的潮玩,24小时后就会出现在全球18个国家的潮玩门店里。如今,我国潮玩正以“小产品”撬动“大文化”,成为海外人民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近日,海关总署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节日用品、玩偶、动物造型的玩具超过500亿元,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就有许多属于国货“潮品”。中国潮玩外贸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不仅回应了我国外贸优化升级的要求,更以轻量化、趣味性的方式,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深入分析潮玩外贸增进中国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IP是潮玩的灵魂,而中国潮玩IP的魅力,正在于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创新表达。相较于传统文物的距离感,潮玩以“萌”“趣”为核心标签,能更轻松地打破语言与文化隔阂,激发海外用户的探索欲。
一方面,“萌”的设计,让文化符号变得可亲近,成为打破文化隔阂的第一步。“山海经”系列潮玩没有延续中国古籍中神兽威严可怖的形象,而是以巴掌大的萌系形态进行重构。圆润的身形消解了神兽的距离感,灵动的眼神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原本承载着东方神话厚重内涵的符号,瞬间转化为海外用户可触摸的伙伴。这种萌化改造绕开了语言翻译的烦琐,单靠视觉上的亲和力,就能让海外用户产生情感共鸣,更催生了探索萌物背后故事的文化欲求。
另一方面,“趣”的互动,则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可参与,进一步深化了跨文化探索的深度。例如,“本草纲目”主题潮玩的创新,恰恰在于将中医药这一海外用户认知度较低的文化领域,转化为充满趣味的操作体验。通过设计可互动的中药铺场景,让玩家在模拟抓药、配药的流程中探索东方辩证智慧。语言可能有国界,但喜欢萌宠事物的情感、享受趣味互动的需求是共通的。潮玩正是抓住了这种共通性,以“萌”消除文化陌生感,以“趣”激发主动探索欲,最终让海外用户从“爱上潮玩”走向“爱上潮玩背后的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的“软着陆”。
潮玩“出海”的进阶之路,在于实现从“堆积中国文化元素”到“传递中国文化内涵”的跨越。这不仅是设计理念的升级,更是从“符号搬运”到“精神萃取”的质变。在潮玩“出海”初期,部分产品仍停留在“贴标签”式设计阶段,简单将龙、凤、祥云等中国元素印在玩偶上,却未解释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导致海外用户仅能“看到”中国文化,却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如今,通过深度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潮玩已经成为传递中华精神的载体。某系列潮玩将非遗扒花工艺融入潮玩制作,将慢工细作的匠人精神可视化。海外消费者在看到该款潮玩后,纷纷感叹“每一笔纹路都是时间的礼物”,甚至有用户专门拍摄纹样细节视频,解读东方美学对精致的追求。风靡海外市场的潮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从符号化的文化要素堆砌,跃升为可互动的文化体验,真正实现了从“看元素”到“懂精神”的深度跨越。
“解码”全人类共同价值,搭建全球情感共鸣桥梁。潮玩通过将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度植入设计内核,突破地域文化边界,成为跨文化情感共鸣的载体。这种作用的实现,本质是让潮玩从商品升级为文化沟通介质,通过具象化的设计语言,将抽象的共同价值转化为不同地域用户可感知、可认同的情感符号。一方面,属地化叙事尊重文化记忆,为跨文化沟通建立基础。LABUBU系列潮玩化身卢浮宫名画主角、新加坡鱼尾狮守护者,以属地化符号唤起不同国家地区用户的文化归属感,避免了文化输出的生硬感。另一方面,跨文化元素融合构建“混血”美学,打破地域认知壁垒。一款潮玩以“年画娃娃”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为基底,让朝鲜族娃娃穿着潮牌卫衣手持木槌打年糕,让蒙古族娃娃脚踩运动鞋驯鹰,从而促进民族习俗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潮玩正在重塑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范式——不是“我说你听”,而是共创共享;不是符号堆砌,而是价值共鸣。这种全球叙事和本土表达相融合的模式,为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途径。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