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杨煌(《求是》杂志编审)
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文中强调,“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交流交融形成的文化生态。“多元”是文化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从地理空间看,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西地区等不同文明起源地的独特发展路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虽各有特色,却通过器物、技术、信仰的交流逐渐形成共性。从族群融合看,华夏民族在与周边部族的交往中,通过文化认同而非血缘划分实现凝聚,以礼乐文明为标准推动文化融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族群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中,既保留自身特色,又融入中华文化体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内涵。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让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体”凝聚成文化向心力的内核。“一体”表现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基因。费孝通先生强调,这种“一体”并非外力强制的“同化”,而是基于共同历史记忆、价值理念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自然凝聚”。这种精神共识超越地域与族群,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确保了中华文化在多元发展中始终保持向心力。
“多元一体”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立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多元”赋予了主体性所体现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在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方面各有传承,共同构成了文化多样性的“底色”。多元文化的碰撞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注入了活力。
从古至今,许多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不变的。例如,“民本思想”从《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再到现在的“以人民为中心”,虽表现形式不同,却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标识。在应对外部挑战时,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这背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中华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中的智慧。应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举措,让多元文化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同时,强化核心价值引领,使主流价值观成为凝聚多元文化的精神纽带。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