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他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
得知杨先生逝世,我感到难以描述的沉重和难过。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
我之所以选择物理学,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想到可以有机会亲耳聆听杨先生的教导。2002年,杨先生等对清华大学物理系提出加强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建议,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得以在2005年到清华工作。在那以后,终于有机会时常直接聆听杨先生的教诲。
我们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的成果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关心,他在科学方面具有极其敏锐的眼光和极好的判断力,他的支持给予我们很大信心。他评价这项成果是一项“从中国实验室里所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我记得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论文刚发表不久,有一天接到电话——杨先生要请客,请我和我们的主要合作者王亚愚老师一起吃饭,为我们取得这项进展祝贺。我受宠若惊。吃饭时,杨先生讲了很多和他共事过的大科学家有趣、具体的事迹和科研经历,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这些教科书上物理学大师之间的距离,令我受益匪浅。在与先生的交谈中,他的卓越学识和学术品位让我折服,既愉快也感到振奋。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人类顶尖水平的物理学家的风范。
杨先生的教诲,尤其是他对科研品位的追求对我有很大影响,这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去寻找独特的、非共识的路径,去挑战一些很难的科学问题。我也一直努力向我的学生传递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希望他们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成长为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科学家。
我国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科学家极大受益于杨先生的直接指导和帮助,还有更多学子在杨先生激励下走上了学术道路。他有一次介绍他的文集《晨曦集》时说:“曙光已转为晨曦,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这让我非常感动。这种深沉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力量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