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透过雨声书写生命的韧性——读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透过雨声书写生命的韧性——读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袁姣素(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万宁的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共收录12篇作品。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犹如雨水一样,清新、灵动、深潜、实在,又张力十足。她们或洒脱、或沉重、或惬意的姿态,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透过雨声书写生命的韧性——读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5月出版

  万宁写下一群没有带伞,却一直在雨中奔跑的女性故事。令人想到现实的骨感,生活的丰饶与浪漫。《雨一直下》以女性抗争命运为视角,剖开传统思想禁锢下的家庭肌理,体现出时代洪流中女性对命运的自省与抗争。丁碧贞走进一场被安排的婚姻,是传统禁锢下的常态生活。打破这种平静的是与姚小瑶的重逢,即便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依然想为自己重活一次,想走出农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由此可见,女性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意识觉醒。

  姚小瑶的故事,延续着雨的意象。哥哥永无止境地索取,母亲的传统观念,让她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她的身体与意志被双重绑架,卑微如尘埃,却始终没放弃挣扎。作者对丁碧贞与姚小瑶的结局选择了留白:丁碧贞能否出走?姚小瑶逃亡后的生活是否安稳?她们的挣扎或许微弱,但她们试图冲破雨幕的勇气,如雨后的彩虹,给予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这里的“雨水”有着烘托氛围、暗喻成长的双重效应。作者以雨为意象,浸润人物命运的成长轨迹,又赋予雨的动感,使故事耐品好读,萌生新意,彰显生命之力。正如文学评论张莉所说,万宁写下了我们时代普通女性的真实困境,看到她们的生活,写下她们的真实心境,是这些作品的特质。

  小说创作中,血肉是支柱,情感是灵魂,但同样需要皮肤肌理的参与,其内里、气韵、质感,能牵制文本意识的流淌方向。在万宁的小说中,那些主人公命运的雨声及回响,深入皮肤肌理,让她们的成长与改变在雨的光影中更显立体。譬如《躺在山上看星星》的林岚,是一名乡村教师,却有着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人们脱贫致富的梦想。万宁是深谙小说肌理的,书写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与痛苦抉择是必要的。抉择的艰难,在雨水中撕扯着她的灵魂。这里的雨水,不是女性的顺从、柔弱,抑或泪水,渲染的也不是悲伤又复杂的情愫,而是以柔韧之力淬炼出向上的锋芒。可见,万宁以雨为镜,折射出那些有个性的中国女性在时代浪潮中挣扎与突围的日常。林岚的成长和人生抉择,不只是她的个性符号,更是中国女性自主自强、追寻自我的集中体现。

  细节呈现是小说创作很关键的一环,似乎是不经意地发生,却自然而然,令人惊艳。而细节是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一件事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抑或内里涌动的某种情感,某种意识流动等,甚至是人们恰好意会的一个动词或名词,让人想起了似曾相识的过去,或者某种思考,去想象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样熟稔于心的生发是需要“巧劲”的,就如万宁的叙事魅力,她不必直白地写下“雨”字,却让读者处处感受到雨的意境。那些字里行间的隐忍与挣扎,蓄力与新生,如同连绵的细雨,晕染开去,层次分明,灵泛又辽阔。这种流动的质感,贯穿始末,浑然天成。而其对情愫氛围的匠心独运,以意识流动推动情节发展的质感,不仅让雨的意象在无形中释放力量,更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人世间的悲喜交加,如一场场酣畅淋漓的雨,绽放出生活的珍珠,明亮动人,熠熠生辉。

  《乡村书屋》是唯一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小说。主角陆树州是一名警察,被下调到青山县木溪镇樟树坡开展扶贫工作,与之同行的还有年纪稍大具有领导气质的老萧和年轻气盛的小唐。三人默契配合,渐渐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扶贫工作也净化了老陆身上的浊气,使他脱胎换骨,有了思考现在、过去、未来的情感纽带的机会。扶贫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罗细崽家徒四壁,却不愿劳动。由此展开老陆缠绵的心事,他曾发誓要为灭门惨案中唯一生还的养子陆雷找到此案真凶。直到执行樟树坡扶贫任务,让老陆打开尘封多年的卷宗时,他才终于查到当年灭门惨案的元凶竟然就在樟树坡里。人,一定要对生活存有敬畏。老陆心中一直下的毛毛细雨,终于停了。

  《千年古莲》是一篇回忆类型的小说,用不同的手法打磨不同的人物。小说以郁澍修缮古罗村的老屋子为线索展开,文中描写郁澍在观赏祠堂前坪的荷花时,天空闪过一道蓝光,“这些荷花是千年前的,穿过时间隧道,开在了如今的时光里”。这句话为小说增加了一种神秘色彩,时空与幻象,给人营造出一种悬念的氛围。随着故事的发展,外婆对于这片荷花的回忆纷至沓来。小说的奇幻笔触令人耳目一新,麦加洪带回来的莲子竟然真的发芽开花,留下的种子流传至今,就像作品中所说,“莲的千年,真的只是倏忽之间”,让人感受到植物的顽强与生命的伟大。小说以千年古莲乡村旅游节广受青睐、主人公完成这场穿越时空对话为尾声,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万宁是扎根生活的作家,她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她的笔触饱蘸人间烟火。那些卑微又动人的生命,在雨声的世界里鲜活如初;那些震撼心灵的旋律,在时光深处回响,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14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