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在社区里实现“追星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在社区里实现“追星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雪妍

  秋日清晨,阳光刚爬上山东青岛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社区文化书院的窗台,清脆的鼓点就伴着悠扬的唱腔飘了出来。八角鼓传承人况丽花手持雕花鼓,指尖轻捻鼓绳,鼓面随之发出轻快的声响:“摇鼓要手腕发力,力道轻了没韵味,重了又失了灵动,跟着我再来一遍!”

  人群中,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美和学得格外投入,她紧紧攥着鼓柄,模仿着况丽花的动作,鼓点虽偶有散乱,眼神里却满是兴奋。“我们国家有赛依吐尔这样的传统乐器,但八角鼓要一边击鼓一边唱歌,这种结合太奇妙了!”休息时,美和指着鼓面上精致的花纹,不住地赞叹。

  如今的美和已是社区书院的“常客”——剪纸课上,她剪出的“红双喜”被贴在书院的玻璃窗上,成了亮眼的装饰;秧歌队里,她跟着居民们扭着欢快的步伐,红绸子在手中划出漂亮的弧线。“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很多中国手艺,还认识了好多好朋友,胶州就像我的第二故乡。”美和笑着说,眼睛弯成了月牙。

  美和与八角鼓的故事是胶州市“文化资源下沉”工程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胶州市以文化社区、文化书院为载体,架起供需对接的“桥梁”,让曾经“养在深闺”的文化资源触手可得。

  如何使文化服务能长久地留在居民身边?胶州做了不少细致活儿,建立了文化“师资、项目、空间、需求”四张清单,推动优质文化供需要素“一张网、互联通”。为了让优质资源精准下沉社区,胶州定期开展“文化资源大集——优质文化资源进社区专场对接活动”。开集的时候,资源供给方和居民坐在一起聊天,需求当场说清,问题当场商量;与此同时,胶州还建设了一座“文化资源宝库”,涵盖118名优质文化资源师资人才、21个文化项目以及“城市书房”等34处可共享的文化空间。有了“需求清单”和“资源宝库”,供需对接变得精准高效——居民点单、社区派单、资源接单,特色课程线上发布后,居民点点手机就能预约活动,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听着张梅香老师在课堂上示范演唱茂腔经典戏《西京》的片段,专程赶来社区文化书院上课的学生刘胜元直呼过瘾。

  刘胜元是胶州市市南社区的居民。不久前,他在社区群里看到本期文化书院课程表,便第一时间参加线上接龙,“抢”到了胶州茂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梅香老师的茂腔课。“我和老伴喜欢茂腔三十多年了,是张老师的忠实粉丝,真没想到能在社区书院实现‘追星’梦。”刘胜元说。

  如今,走在胶州的街巷里,每个文化社区都有自己的精彩:有的成了“非遗传承基地”,老手艺在居民手里焕发新生;有的成了“国际文化窗口”,不同国家的朋友在这里分享快乐;还有的成了“全龄乐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我们把文化资源整合下沉,就是想让文化服务真真切切暖到大家心里,让社区里的鼓点更响亮、故事更精彩、笑声更绵长。”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刘鹏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9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