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臣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雅欣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尤其要警惕‘唯效率论’的误区。”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表示,科技发展的同时,要将伦理准则、价值导向等人文内核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框架中,实现人文科学“温度”与自然科学“精度”的深度融合。
10月17日至19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山东省滕州市举行,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人文与自然科学学者、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墨子鲁班文化时代价值。
在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小淳看来,科学越发展,越需要人文支撑。技术再发达,“人”也始终是核心和根本。“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思考如何让机器真正服务于人类需求,也要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深入探究人的本质、存在价值及伦理边界等问题。”孙小淳说。
本届研讨会以“‘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为主题,同步设置8个分议题、5场主要会议及6项主题活动。开幕式上发布了最新墨学研究成果、墨子鲁班人文与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课题等,为墨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会上,山东省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实验室正式设立。据了解,该实验室瞄准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设置“人工智能向善及普惠共享”“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人机协同的文化价值观认知、生产与传播”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四个关键研究方向,并以齐鲁文化数智传播工程为示范,推动AI生成、虚实交互等技术在墨子鲁班等齐鲁文化遗产、民俗、地域叙事场景中的应用实践,实现数字内容的深度还原生成与智能传播,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与文化深度的“数字齐鲁”样本。实验室由山东大学推动设立,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创新高地。
作为墨子鲁班文化的发源地,山东近年来扎根历史、立足时代,大力实施墨班文献系统性挖掘整理和时代化研究阐发工程,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碎片重新编织成可感知的文化生命体。1990年,滕州市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墨学研究机构“墨子研究中心”;1992年,滕州联合山东大学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三十多年来,学者深耕墨子鲁班文化“根脉”,深度解码其中的智慧。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作为弘扬墨子鲁班文化、推动墨学和鲁班技艺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作为传承创新精神、促进新时代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了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墨学研究领域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