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锐 王建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交际的工具、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标识,也是一种资源。”珞珈山下,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从书柜中捧出近90年前赵元任先生等先贤编写、由荆楚文库再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作为方言资源大省,湖北汇聚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三大体系。近年来,从《中国语言资源集·湖北》《湖北方言研究丛书》等书籍,到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湖北方言保护与创新的百花园正群芳竞放。
校园里,方言选修课“一座难求”
“方言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智慧。”这些年来,阮桂君开设的通识课《方言与中国文化》常年荣登武大学子选课的风云榜。
阮桂君坦言,通识课的目的是知识普及和理念传递,所以他不要求记笔记,纯粹希望学生来听方言、聊文化,认识到“方言不土,方言有文化”,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乡音脉搏。他布置的课堂作业也别具一格:影视剧方言配音、开展方言田野调查、录制家乡的方言童谣、撰写关于方言的感悟、编纂老家的方言词典……
“曾经有个学生给我写了张纸条,感谢我布置的童谣作业让她把目光投向父母、祖辈,看到他们的闪光点,领悟民间文化的厚重。”阮桂君说,“因为一首童谣、一篇文章,学生重新亲近长辈、认识家乡,这比教多少理论都有用。”
阮桂君欣喜地看到,一茬茬学生从《方言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看到了方言是全人类文化基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识到一种方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一扇通向过去或者未来的文化大门被关闭,或许永远无法开启。
无独有偶,江汉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学说武汉话》同样火爆。50多人的额定班额,在线上有近500位学生“抢课”。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方人群情感交流的纽带。”任课教师、江汉大学教授周昕说,开课的初衷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能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并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底蕴。
市场上,方言文艺与文创备受青睐
“方言的美,是多样的美。京剧、汉剧、楚剧等戏曲艺术中饱含方言之美。京剧中,取自湖广韵念白、唱腔的美感俯拾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北评书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何祚欢深有感触地说。
提到武汉话,点开视频号“相声演员陆鸣”,从湖北大鼓的精彩演绎,到《武汉话里的尖板眼》的娓娓讲述,一条条视频的转载、收藏、评论无不表明了网友对up主的喜爱。
这个视频号正是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武汉市说唱团原团长陆鸣开设的。他认为,保护和传承方言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长江流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不只是基于湖北方言创作的文艺作品深受喜爱,时下,方言文创也正在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
今年9月举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期间,“蒜鸟”“一鹅”“喵莫斯”……各类富含武汉话元素的文创,特别是有着“武汉和平鸟”之称的“蒜鸟”家族产品卖出50多万只,甚至“飞”出了国门。
各界发力,让方言文化赓续不绝
“方言保护,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和书架,而是让它活在当下。”阮桂君认为,方言保护需要各界共同发力。
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应用。截至2024年6月,语保工程共开展了1800多个田野调查点的调查,范围涵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34个省(区、市)近130种语言和各地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湖北在贯彻实施国家语保工程中自我加压,增加了数十个语言资源选点,推动湖北语保工作迈向深入。
“国家关于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顶层设计正陆续出台,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对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建设汉语方言语料库。”阮桂君恳切地说。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语保工作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既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也是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蓝海。
现在,上海等地让方言童谣进幼儿园,沈阳等地在地铁、景区设置“东北话”主题打卡墙,武汉在吉庆街也有方言墙,这些都是让更多人了解方言与中国文化的有益探索。阮桂君说,一种方言需要传承下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记录,而是使用,这或许就是一种“全民语保”。
《方言与中国文化》扉页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我讲我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它能证明我是谁。我们教孩子我们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我们想要他们知道他们究竟是谁。”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