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健·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家欣 赵 洁
“鲜”,是一种什么味道?
在江南人心中,最勾人的味道莫过于一碗汤白味美的“腌笃鲜”。砂锅里翻腾的咕嘟声,像是叩击在馋童心上的节奏。掀开砂锅,奶白色的汤汁翻滚着,喝上一口,咸鲜与甘润在唇齿间次第舒展,只化成一句:“鲜得嘞,眉毛要落脱嘞!”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像“腌笃鲜”这样以“鲜”闻名的菜不胜枚举。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可究竟什么是“鲜”?“鲜”又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联呢?
1.“鲜”,是什么?
砂锅里的菌汤持续翻滚,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云南菜餐厅,主厨用竹漏勺捞起半片干巴菌,边闻边说:“鲜味就像交响乐,不同菌子负责不同声部。”
这位做了20年云南菜的老师傅,对鲜味的理解与食品学专家不谋而合——“各种鲜味物质分别掌握着不同的‘武器’,而且它们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夏宁说。
“鲜”,究竟从何而来?
1908年,日本学者首次在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提出鲜味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鲜味才被人们认知为一种基本味觉,主要是指谷氨酸钠的味道。
“味觉是一种感官体验,而非引发这些表征的物质,鲜味也如此。而‘鲜’是用来解释人类口腔对食物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专属感知。”夏宁介绍,目前已知的鲜味成分主要为氨基酸类其衍生物、有机酸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肽类等。
鲜味又是如何在我们口腔中被感知的呢?
“鲜味感知在食品入口前即已发生,随着‘第一口’至口腔加工整体过程,涉及鲜味物质释放、鲜味受体-配体结合、味觉信号产生-传递和大脑响应等复杂的感知通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食品风味感知创新团队带头人刘源告诉记者,鲜味感知涉及生物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过程复杂。
“鲜味受体是鲜味感知的最基本的生理基础。目前报道了8种鲜味受体,均为GPCRs跨膜蛋白质。鲜味受体T1R1/T1R3为异源二聚体,T1R1-VFT为T1R1的正构结合位点。”刘源进一步解释,“从微观角度分析,口腔加工过程配体(鲜味物质)不断刺激鲜味受体,两者发生动态相互作用。T1R1/T1R3与鲜味配体结合被激活后,引发一系列的胞内信号转导,经外周和中枢神经信息编码、传导后进入大脑,形成特定的鲜味认知。”
2.“鲜”,健康吗?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诗经》中有以鲜活鱼鳖为宴席至味。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从古至今,食必求鲜,这有何科学依据?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适量的鲜味物质可以刺激食欲,增加唾液分泌、促进胃酸分泌;也可缓解食欲不佳,提升营养物质的摄入。而且,鲜味食物会让大脑产生愉悦感,释放多巴胺。”夏宁说。
“这是因为,人体的肠胃区域存在谷氨酸的接受体,通过这些受体,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胃排空。”中国营养学会膳食与烹饪营养分会秘书长、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克磊解释道。
在日本学者发现谷氨酸盐后,世界上第一款人工鲜味——味精诞生。它不仅让鲜味更加突出,还简化了烦琐的烹饪过程,给家庭烹饪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味精带来的“鲜”也打了个问号——真的健康吗?
尤其在部分餐馆和外卖食品中,的的确确存在过量使用味精等调味品的问题。在北京工作的90后女生小叶喜爱烹饪,每天都带饭上班,她告诉记者,外面的食物通常会放很多调料增鲜,味道虽好,但觉得不利于健康。
对于人们的这些顾虑,李克磊说,大可不必谈“鲜”色变,“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味精等鲜味剂会导致脱发、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但确实,为了提鲜,越来越多食品添加剂中加入了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这也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这类提鲜产品产生担忧。
对此,李克磊表示:“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以保持食物新鲜、提升其口感。”
“关键看使用的添加剂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目录中,正常合规合法使用不会有影响,问题主要出现在违规添加、非法添加和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程江华直言,“食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到最后食用,中间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如何保证食物品质和安全?一方面要通过工厂的技术和管理来控制;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也起着很大作用。”
至于家庭烹饪,李克磊提醒:“日常生活中,味精要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烹饪,因为高温会使部分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导致鲜味流失。”
3.“鲜”,也会变?
数据显示,我国是味精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5%。
随着消费者口味的日益多元化,人们对鲜味要求也更高了。有人热衷“尝鲜”,不断追求新鲜刺激的味觉体验,有人追求鲜味本味,特意跑到云南吃过桥米线,跑到武汉吃热干面。
社交媒体上,美味佳肴的制作视频比比皆是。某视频平台中,一位厨师介绍,菜品需要在烹饪中控制各项因素才能达至鲜美,例如粤菜的清蒸鱼须精准控制在8分钟蒸制,锁住鱼肉鲜甜;淮扬菜“文思豆腐”则要将豆腐切丝后加入清鸡汤轻焯,水温需严格控制在85℃等。
如何让不同调味料的特性及协作效果发挥到最大呢?
“人们对鲜味的感知主要由谷氨酸钠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产生。鲜味能够调节其他基本味道的感知,例如抑制苦味、增强咸味。”刘源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通过增加鲜味成分,可以在不影响食品口感的情况下减少钠的含量。“例如,薯片中的鲜味化合物被证明可以增强咸味和薯片风味,甚至可以将钠含量降低多达30%,而不会影响适口性。”
“鲜味与咸味是最常见的一种搭配。”夏宁介绍,日常生活中用的酱油、蚝油、鸡精以及豆瓣酱等,都是代表性的鲜咸味产品。
个性化营养市场增长的背后,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不仅只是满足饱腹感,同时对食品的口味、功能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克磊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鲜味剂种类繁多,未来可在健康导向下,开发天然、安全且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鲜味剂,提高其营养价值,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鲜极了!”“鲜得很!”无论是承载着古老味觉记忆的发酵工艺,还是现代科学对氨基酸的精细解析,鲜味始终以其独特的呈味机制,成为美食爱好者追求的味蕾体验,以及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研究对象。
“鲜味肽是未来新型鲜味剂探索的一个趋势。”刘源介绍,他们团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鲜味肽分离、筛选和鉴定方法,并以河豚为代表报道了其肌肉中的新型鲜味肽;之后又在传统筛选的方法上建立了肽组学结合虚拟筛选方法,极大提高了鲜味肽挖掘的效率。
“未来食品的发展将不再满足于当前传统食品口味,而会在新口味的探索中下功夫。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口味的功能和健康属性,如减盐,减糖,增鲜,或者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方式带来令人不悦的味道。”刘源说。
也许,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鲜味科学未来也将越发智能化、个性化。特别是通过跨学科融合创新,与脑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结合,拓展产业应用,实现个性化鲜味食品定制与绿色生产,推动感官科学更精准地服务于健康饮食与个性化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