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守护彰显民族精神的影像资料
讲述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 高初
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摄影家吴印咸先生,曾经有一段回忆:“(去前线摄影)……拍摄之后,找一条小溪,找老乡借两个碗,一个碗是显影液,一个碗是定影液,借着不太亮又不太暗的月光冲洗胶片。天不亮,部队开始行进,这些未干的胶卷就被挑在竹竿上。”
吴老的讲述很有画面感,有一种艰苦工作条件下的革命浪漫主义。这些照片不仅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珍贵资料,其中彰显的民族精神,感召和指引着当代摄影工作者。
十几年来,我和团队主要从事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革命和中国摄影史的图像文献的搜集、整理、修复工作,一方面是教学与研究,另一方面就是以展览、出版等方式让它们重新呈现在公共领域。在一次又一次的展览里,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作品总是浓墨重彩:那些有着爱国心和艺术才华的年轻人,他们在延安的新天地里的感受、他们迈向战场时的心绪……我们也讲述摄影在这一时期发挥的重要宣传鼓舞功能,关注图像对那些不太认字的战士和村民的重要意义。
当年,我们采访过百余位到访过延安和前线的九十多岁的老摄影师。我们与他们诚挚交谈,还将他们家中的每一张图片,甚至每一个相关的纸片都扫描、整理,精心保存。我们这些参与文献工作的年轻学者因此而成长。这些老者在几十年前奔赴延安时,恰是和我们岁数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是有光的,并传递到我们心底。
和时间赛跑!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和接近生命尾声的摄影家们交谈,还要用科学的方式保存、修复和展示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作品。随着中国美术学院在十年前成立了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又在六年前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革命的图像文献、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图像档案汇集起来,我们的工作有了长足进展,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作品,今年借展到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其他机构的展览中。我们期盼着观众可以感受到摄影的独特魅力,在艺术的感性力量中,了解和体会照片背后感人的故事、闪耀的初心,让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光明日报记者于园媛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3日 09版)